今年初,資管新規緩沖期結束,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收益。半年以來,這些產品表現如何?投資者面對新變化又是怎么選擇的呢?
理財產品凈值波動較大
2022年1月,銀行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時代結束,理財產品迎來“全面凈值化時代”。3月份,銀行理財產品就經歷了第一次來自市場真正的洗禮。據Wind數據顯示,3月21日“破凈”理財產品數量一度達到2245只,占比8.13%,為今年以來的高峰水平。理財產品的凈值跌至低谷。
5月以來,隨著債市回暖、股市回升,銀行理財產品業績突然“飆漲”,整體上近一月年化收益率在4%以上,國有大行多只理財產品近一月年化收益率甚至超過10%,最高接近22%。
銀行大額存單一搶而空
今年以來,因一些不確定的外部因素,部分深圳市民的理財心態發生改變:相對較保守,對所有的波動都是抗拒的,“保財”勝于“理財”,理財方式上更傾向于選擇一些低風險或無風險的理財產品,比如說大額存單、“天天保”之類的現金管理類理財方式。另外,就是選擇一些保本保底的保險分紅類產品。有市民告訴記者,今年更希望持有現金,等待時機再出手,“保錢”最重要。
記者采訪中獲悉,其實早在2021年的時候,各家銀行紛紛宣布取消大額存單靠檔計息方式。多家股份制銀行在2022年4月份也開始將大額存單利率進行了調整,最低的三年期大額存單已經降至2.9%,國有銀行的三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基本上維持在3.25%-3.35%之間,一些商業銀行利率稍高,但是各大銀行的額度較緊,一旦發行基本是秒罄。個別商業銀行雖還有些額度,但為到期客戶推出的,會在每天上午定時發放,也很快被搶購一空。
與此同時,固收+銀行理財產品是這兩年的熱門產品,比較受投資者喜愛。記者從采訪中獲悉,由于今年以來受到凈值波動的影響,收益也出現較大波動,有的波動率甚至達30%,這也是出乎投資者的意料,導致投資者收益不升反跌,讓投資者很受傷。雖然最近一部分固收+理財產品反彈強勁,收益上升較多,但主要是偏債類的產品。而偏股類的產品表現還不夠理想,不少產品甚至連保本都還沒做到。
深圳一家商業銀行的理財經理告訴記者,從二季度開始,購買偏債型理財產品的客戶非常多,而純債類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達到了6%—7%。
但業內專家也提醒,未來部分固收+理財產品的超高收益能不能持續,后續會不會回落,希望各家銀行銷售時,需要給投資者足夠的風險提示,投資者也要謹慎選擇。(徐香梅)
關鍵詞: 理財產品凈值波動較大 銀行大額存單一搶而空 全面凈值化時代 資管新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