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上海6月13電(記者胡潔菲)作為免疫治療中最為火熱的治療方式之一,CAR-T細胞治療一直廣受關注。所謂CAR-T療法,是指通過采集患者外周血并提取T細胞,并在體外改造,令其識別腫瘤細胞表面抗原,然后把這些細胞回輸給病人,從而讓免疫T細胞不僅能夠特異性識別癌癥細胞,同時可激活T細胞殺死癌癥細胞。
近年來,復星凱特和藥明巨諾旗下CAR-T產品相繼在國內獲批,讓這一賽道迎來了超前的火熱,也引發了行業靶點類似和賽道擁擠的質疑,甚至有觀點認為,CAR-T賽道擁擠程度可能會類似于PD-1。對此,多位專家稱,行業發展前期出現眾多“玩家”是客觀規律,當前,不少頭部企業不斷在技術邊界上尋求突破,正賦予國內CAR-T療法更多的生命力和競爭力。
CAR-T細胞療法廣受關注,賽道火熱引發“內卷”質疑
據相關機構統計,迄今為止全球獲批上市的CAR-T療法共有7種,處于臨床試驗階段的CAR-T療法多達300余種,其中處于臨床一期的有219種,處于臨床二期的也有87種。
中國的CAR-T臨床試驗數量近幾年也處于井噴態勢,有數據顯示。在全球正在進行的670項CAR-T臨床試驗中,中美兩國合計占比91.3%。其中,中國的CAR-T臨床試驗數量占比達50%以上。
除了在研數量眾多,靶點較為集中、且應用多為血液腫瘤方面,也被認為是造成賽道“擁擠”的重要原因。據了解,當前全球獲批的CAR-T產品絕大多數均靶向CD19。而國內在研的CAR-T產品也多指向了熱門靶點,如CD19、BCMA等。
對此,安龍基金創始人趙春林認為,選擇已有的靶點,可能是對資本市場等現實情況的一種妥協。“當前 ,無論是機構投資還是有關部門審批,都或多或少會參照國際已有案例,如果是全新的靶點和作用機制,無論是對于獲得投資還是監管審批來說,風險都會更大。”
趙春林說,任何行業在初始階段,都或多或少需經歷“大量企業沖進‘賽道’、泡沫破滅和真正有實力的企業贏得未來”的過程,在CAR-T療法領域,也是同理。因此,短期內可以看到行業“玩家”較多可能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資料圖)
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所長、CSCO監事會監事長馬軍認為,無論是從產品的靶點選擇、安全性,還是后期的生產、管理上看,CAR-T的難度都遠遠高于PD-1,“如果不能做出優效性,獲批難度也會非常大。”他認為,未來可能會出現大量行業企業清退的情況。
業內稱細胞治療不會變成下一個PD1,但需重視技術改進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國內外的相關行業動態,則傳遞出相對積極積極信號。
“事實上,我們看到,通用型CAR-T的技術和產品開發已經在國內興起,我相信,隨著行業進一步壯大,與CAR-T具有相似有效性、安全性和持續性的‘通用型CAR-T’產品也將賦予行業更多生命力。”趙春林說。
根據近日舉行的ASCO2022年會上披露的報告,中國企業突破了既往以CD19、BMCA靶點為主的模式,涌現出更多在研的新興靶點,包括原啟生物的GPRC5DCAR-T、斯丹賽生物的GCCCAR-T、科濟藥業的Claudin18.2CAR-T以及亙喜生物BCMA×CD19雙靶點CAR-T。
在癌癥領域,實體瘤占到90%。在部分血液惡性腫瘤領域,CAR-T療法效率高達80%以上,一直廣受關注,但在實體瘤領域一直難有突破。
近日,傳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本月批準了其新藥臨床試驗(IND)申請,以評估在美國進行的LB1908產品的Ⅰ期臨床試驗,該產品主要針對復發難治的胃癌、食道癌、胰腺癌等。
而此前,科濟藥業、斯丹賽、博生吉等企業都在向“實體瘤”宣戰,也為行業帶來了新氣象。其中,科濟藥業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研究的CT041是全球首個獲得RMAT資格的實體瘤CAR-T產品。
上海優卡迪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余宙表示,相較于傳統的抗體藥領域,CAR-T所在的免疫療法領域,無論從公司數量還是管線分布來說,仍不足以稱之為“紅海”。
“即便是BAMA、CD19等熱門靶點領域,也要區分企業是單純跟隨已有技術,還是基于‘有到優’的邏輯在現有基礎上進行技術優化。”余宙說,CAR-T產品的臨床最大獲益,不僅僅是取決于CAR-T的靶向分子,還取決于其它對CAR-T細胞的修飾;所以,CAR-T產品的迭代升級不是靶向分子的創新,而是武裝CAR-T細胞的創新。她介紹,優卡迪一直聚焦于解決CAR-T產品的臨床安全性問題,尋求獨特的競爭優勢。公司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新一代產品融合了第四代CAR-T技術,聚焦治療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具有對引起CRS和CRES的主要促炎因子沉默功能,是全球潛在的首個可以具有治療腦白的高安全性CAR-T產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