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閑錢不閑,不少上市公司為了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率,熱衷于將閑置資金進行現金管理。其中,“券商一哥”中信證券年內購買理財產品預計收益超4000萬元。
今年以來,已有829家上市公司購買了超4000億元的理財產品。從購買理財產品的種類來看,除了最受喜愛的結構性存款外,券商理財產品逐漸受到上市公司歡迎。
“券商一哥”買理財 預計收益超4000萬元
在上市券商中,鮮少有公司會使用閑置資金進行現金管理,除中信證券以外,僅有中原證券在2017年時出資1億元購買了由中原信托發行的1款信托產品。
今年中信證券完成223.96億元的A股配股后,就將部分暫時閑置的80億元資金進行了現金管理,購買了三筆固定期限存款。5月12日晚間,中信證券表示,5月11日,公司贖回最后一筆固定期限存款。至此,中信證券收回本金80億元,實現總收益3660.67萬元。
與此同時,中信證券繼續將10億元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用于購買中信銀行的定期存款,現金管理期限為92天,預計存款利率為2%,預計收益金額為511.11萬元,收益類型為保本。至此,這筆資金到期后,中信證券的閑置資金理財收益預計超過4000萬元。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信證券已購買90億元的理財產品,在所有上市公司中位列第三。當前,購買定期存款的上市公司僅有44家,其中,中信證券認購的金額占比高達46%。
對于使用配股募集資金來購買理財產品是否會有不利影響,中信證券表示,公司使用部分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是在確保不影響募集資金投資計劃的前提下實施的,不會影響公司募集資金項目建設正常周轉需要,不存在改變募集資金用途的行為。同時,對暫時閑置的募集資金適時進行現金管理,可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增加公司現金投資效益,為公司股東謀取更多的投資回報。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呈現下滑態勢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記者發稿,已有829家上市公司合計購買理財產品總額合計達4045.19億元(包含到期后再投)。其中,江蘇國泰、中國電信購買金額均超100億元,分別為136.27億元、101.7億元。還有92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超10億元。
具體來看,江蘇國泰(包括控股參股公司)全部購買了結構性存款,預計收益率在1.05%至5.52%之間。中國電信全部購買了通知存款,預計收益率在1.85%至2.1%之間。
對此,山東財經大學當代金融研究所所長陳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上市公司往往會由于生產經營的周期性,有一部分閑置資金不急于投入經營活動中。此時,則會選擇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來獲取部分短期收益。”
不過,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以來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家數及購買金額分別減少了15%、20%。
壹零智庫分析師李薇向記者表示,“資管新規落地執行以來,理財產品將朝向凈值化發展,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并非完全沒有風險。同時,監管層也發布文件,要求銀行嚴控結構性存款規模,因此整體規模呈現小幅下滑態勢。”
券商理財產品優勢漸顯 170家上市公司出資購買
今年以來,從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種類來看,結構性存款依舊最受上市公司青睞,銀行理財產品次之,券商理財緊隨其后
在829家上市公司中,有664家購買了結構性存款產品,合計購買2701.25億元,占比為67%。對此,李薇向記者表示,“今年以來,受到資本市場波動與疫情反復雙重因素影響,上市公司對外投資項目出現一定收縮,閑置自有資金投向更偏向于部分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其中,結構性存款與銀行理財產品最受歡迎,尤其是結構性存款,具備安全系數較高的特性,對于上市公司而言,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不過,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熱情顯著降溫,193家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432.89億元,同比下降51%。
“面對基準利率下行的宏觀環境,A股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的意愿也出現一定下滑,逐步轉向公募基金、證券投資領域。此外,頭部銀行也已成立了專業的理財子公司,在投研能力、風險把控、產品豐富度等方面都在不斷完善之中。”李薇向記者補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券商理財逐漸受上市公司關注,年內購買金額僅次于結構性存款及銀行理財產品。有170家上市公司購買了245.23億元券商理財產品,例如,仙壇股份、涪陵榨菜的購買金額均超過10億元。
陳華告訴記者,“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時首先考慮的就是安全性和流動性,因此銀行的結構性存款、低風險理財產品是較多的選擇。除此之外,當前券商的集合理財和收益憑證的收益率較高,且兌付情況較穩定,也受到不少上市公司的青睞,成為主要選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