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試點引入做市商,券商做市業務有望成新盈利點。
日前,證監會發文明確,初期采用試點方式在科創板引入做市商機制,允許一些公司治理規范、內控機制健全、運營穩健、抗風險能力強的券商開展做市交易業務。分析人士認為,隨著做市商制度在科創板的落地,市場流動性和交易活躍度有望提升,科創板券源豐富、機構客戶基礎雄厚的大券商預計率先受益。
做市業務已成美國大投行的重要營收來源,目前我國僅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新三板、科創板等逐步引入做市制度,且仍處于發展初期。據廣發證券測算,樂觀估計,2023年公募REITs、ETF、場外衍生品、新三板、科創板做市合計收入可達540.95億元,做市未來或將成為券商收入增長第二曲線。
科創板流動性進一步提升
5月13日,證監會正式發布《證券公司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試點規定》(以下簡稱《做市規定》),將在科創板引入股票做市商機制。眼下,針對科創板做市試點制度的征求意見工作,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中。
中國銀河證券科創板研究負責人吳硯靖表示,科創板開市近三年,截至2022年5月16日,科創板總計吸引了420家科技企業上市,首發募集資金總額近6000億元,總市值超4.6萬億元。整體看,今年以來,科創板流動性較好,總成交額占全A成交額日均4.14%;成長性(2021年營收增長率)居各板塊之首。
在她看來,未來注冊制IPO常態化背景下,科創板市場容量將持續擴張,部分個股流動性緊張問題將逐漸顯現。境外實踐表明,做市商制度是增加個股流動性、抑制價格大幅波動的重要手段。早在2014年8月,國內就已在新三板引入做市商制度,這也為科創板做市商制度順利推行積累了經驗。
中銀證券非銀行業分析師張天愉也提到,科創板做市商試點門檻較高,對券商資本實力、合規風控、技術系統提出了較高要求。包括資本實力方面,最近12個月凈資本持續不低于100億元;合規風控方面,最近三年分類評級在A類A級(含)以上;技術系統方面,需通過上交所的技術系統評估測試。公開數據顯示,同時滿足上述凈資本和分類評級要求的券商僅26家。
這也意味著,此次試點重點利好綜合實力強勁、科創板券源豐富、機構客戶基礎雄厚的大券商。一方面,大券商具備較強的資本實力和較多的科創板IPO業務量,資金和券源更加充足豐富;另一方面,大券商較早整合綜合化的機構服務業務,機構經紀、托管、銷售、研究等機構業務領先行業,客戶基礎更加牢固,機構服務體系和交易技術系統更加完善。
更不必說,大券商具備更完備的內控風控體系,規模效應也有助于大券商分散業務風險。
做市有望激發券商業績上漲
針對此次科創板做市試點,山西證券非銀行業分析師劉麗認為,整體而言,科創板做市業務作為創新業務,短期內利潤貢獻相對有限,長期內提供了潛在增長空間,仍需繼續關注上交所配套規則。
不過,廣發證券非銀首席分析師陳福則結合海外經驗表示,目前,我國券商重資產業務以自營業務為主,需要雄厚的資金支持,且方向性策略為主的重資產業務受行情影響波動較大。而自2019年資本市場深化改革以來,重資產業務的方向性發生轉變,其中屬于非方向性業務的做市可以熨平業績波動,同時提高市場的流動性,或將成為券商未來的利潤增長點。
據悉,做市業務的發展增厚了美國投行的盈利空間,美國券商做市收入成為其收入支柱。2021 年,摩根大通做市收入達到163 億美元,其次是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做市收入分別為154億美元和128億美元。高盛是美國做市業務的中流砥柱,其做市收入在總收入中的占比近6年均超過了25%,已經成為了高盛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回到國內,目前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新三板、科創板等逐步引入做市制度,但仍處于初期。除外匯市場門檻較高券商較少參與外,其他領域已有涉足:首批公募REITs均有2~8家券商為其做市;提升流動性成為各家公募ETF競爭的主賽道;銀行間債券市場嘗試做市的券商共33家。
廣發證券對做市業務的收入進行了分拆,并對市場規模增速、做市規模占比等因素進行假設,以此測算中國做市業務空間。最終預計在保守至樂觀的范圍內,2023年公募REITs、ETF、場外衍生品、新三板、科創板做市合計可為券商帶來營收385.10~540.95億元,到2025年則為617.87~888.38億元。
此外,美國做市巨頭成長之路,也可為我國頭部機構做市發展提供新的思考路徑。以沃途金融為代表的美國做市商巨頭通過高頻交易技術筑高做市壁壘,穩固自身做市地位的同時,通過對外提供技術服務拓展營收渠道,從而又能更多地投入核心交易系統的技術研發,形成“滾雪球”效應。
在金融科技迸發的今天,軟件的效率和硬件的速度逐漸成為核心競爭力,而這些恰恰需要巨額的初期投入,對新的競爭者構筑了堅固壁壘。“因此,抓住科創板做市元年機遇,頭部券商憑借自身資金、流量優勢,研發核心做市交易技術,未來仍可以通過對外技術支持獲得源源不斷的穩定性收益,既能一定程度上彌補初期巨額技術投入,又能攤平做市收入波動。”陳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