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理財來啦!業績基準5.8%-8%,重疾、購房可提前贖回。”“1元起購,風險較低,歷史業績表現優異。”隨著養老理財試點擴圍,在成都等十個試點地區的相關產品正式發售。
最新披露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已有16只養老理財產品順利發售,累計認購約420億元。那么,目前養老理財情況如何?對于投資者而言,該如何選擇相關產品?
收益率在4.8%-8%之間
“養老理財產品試點工作進展順利,總體運行平穩。”4月15日,在國新辦舉行的一季度銀行業保險業運行發展情況發布會上,銀保監會首席檢查官、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王朝弟介紹,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已有16只養老理財產品順利發售,16.5萬投資者累計認購約420億元,其中40歲以上投資者占比超過七成,認購金額20萬元以下的投資者占比超過六成。目前,十個試點地區內符合條件的個人投資者可通過線上或線下渠道購買養老理財產品。
2021年9月,銀保監會選擇“四地四機構”正式啟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2022年3月起,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范圍由“四地四機構”擴展至“十地十機構”。
金融投資報記者注意到,3月下旬以來,部分試點銀行理財公司養老理財產品已面向成都發售,有理財經理在朋友圈向客戶推薦。
據中國理財網數據,截至4月18日,共有工銀理財、建信理財、光大理財、招銀理財4家理財公司的16款養老理財產品“登記在冊”。從收益來看,這16款養老理財產品中,有14款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下限為5.8%,另外兩款產品則分別為4.8%和5%。從業績比較基準的上限來看,有11款產品達到了8%,有3款產品達到了7%,2款產品達到了5.8%。
同時,相較首批產品,今年以來,養老理財試點產品運作模式更為靈活,除封閉式產品外,增設了開放式產品,操作更加便利,且產品投資期限更加多樣,除5年期產品外,進一步增加了2191天和無固定期限產品。
封閉期長 流動性較差
在分析人士看來,養老理財有望成為資管新規全面落地后重點發展的理財產品,而其“較低的風險等級”和“較高的業績比較基準”,也吸引了部分投資者的關注。2021年12月,首批試點養老理財產品正式在武漢、成都、深圳、青島發售,投資者認購踴躍,個別產品在首日便售罄。
總體來看,相較于其他理財產品,養老理財產品被認為具有業績比較基準偏高、整體風險等級不高等優勢。“從產品收益率水平來看,養老理財產品收益率水平普遍高于一般性理財產品收益率,原因在于養老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的長期性和低流動性。”中信建投證券報告指出,目前已發行封閉型養老理財產品期限為 5年,除患重大疾病等極特殊情況不得贖回,這意味著投資者投入資金在 5 年時間內處于封閉狀態,較長的養老資金投資周期提高了產品的風險承受水平,能夠使得其將目標鎖定在長期投資收益之上,長期穩定的資金投向國家長期戰略領域,減少短期震蕩的影響,從而獲得更高的投資收益。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并不意味著養老理財可以“閉眼買”。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指出,目前養老理財產品成立時間尚短,產品收益狀況還無法準確評估,從已發行的養老理財產品凈值走勢來看,盡管引入風險管理機制,個別產品凈值波動仍然較大,甚至有“破凈”現象;而且,受股市震蕩影響,3月上旬凈值大多下跌。投資者購買養老理財產品仍要謹慎。一方面,養老理財產品期限較長,大多為5年封閉期,流動性較差;二是業績比較基準并不是實際拿到手的收益率,產品實際收益可能會有一定偏離。
“養老理財產品雖然具有穩健特征,但不等于‘剛兌’,仍具有風險屬性。”普益標準指出,投資者要結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養老規劃、投資理念、資金狀況等,判斷是否要進行長期養老投資。同時,各類機構的養老產品的側重點和特點各不相同,因此,投資者要結合自身需要,關注養老理財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征,根據風險偏好等情況,選擇與自身更相匹配的養老理財產品。(本報記者 吉雪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