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本輪疫情對處于谷底的中國房地產業是一個新的打擊,建議在不改變去杠桿政策目標下,適當延長去杠桿周期,包括適當調整三道紅線和貸款集中度考核要求,為行業應對疫情爭取時間。”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央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對記者表示。
盛松成認為,對于三道紅線不達標的房地產企業,監管部門可以考慮按當前的指標維持6個月不上升的前提下繼續提供貸款;貸款集中度管理對于各銀行的達標時間也可以考慮往后推遲半年或一年。
“目前房地產行業的現金流危機仍在持續,頭部民營房企的風險仍在持續,其中二季度大量房企美元債到期成為又一個風險點。”盛松成表示,在經歷去年下半年的市場快速下行和風險爆發后,全社會對于房地產業的發展預期已發生明顯改變。去年下半年,部分房企因為資金緊張而被迫放慢施工節奏,甚至形成爛尾樓,對消費者信心沖擊較大;本輪疫情可能帶來同樣的風險,這將進一步打擊消費者信心、沖擊房企的銷售。
針對房地產業所面臨的預期惡化和疫情暴發的雙重沖擊,盛松成認為,繼續從需求端邊際放松是現實的舉措,各地要靈活把握因城施策和全國統一政策的平衡,以不增加行業風險為底線。
連日以來,針對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金融管理部門連續釋放政策信號。4月19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召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座談會,會議強調,金融機構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落實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要執行好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區分項目風險與企業集團風險,不盲目抽貸、斷貸、壓貸,保持房地產融資平穩有序。要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做好重點房地產企業風險處置項目并購的金融服務。要及時優化信貸政策,靈活調整受疫情影響人群個人住房貸款還款計劃。
而人民銀行、外匯局4月18日推出金融支持“23條”,要求金融機構要區分項目風險與企業集團風險,加大對優質項目的支持力度,不盲目抽貸、斷貸、壓貸,不搞“一刀切”,保持房地產開發貸款平穩有序投放。
盛松成稱,部分房企經歷去杠桿和疫情后可能難以為繼,可考慮鼓勵經營穩健、發展勢頭良好、債務負擔較輕的企業收購出險項目,化解危機;同時,去年下半年以來大量地方城投入市收地,由于城投主營業務不是房地產,購置土地后仍需要專業人員來實施,這就給了房企承接相關業務、擴大生存空間的機會,建議企業積極把握代建、保障房市場機會。
關鍵詞: 房地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