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發、棄購、股指一路下行……在市場流動性趨弱、資金風險偏好走低等因素影響下,成長股風格近幾個月來不再占優。“硬科技”公司聚集的科創板也在承受市場壓力,科創50指數正圍繞千點大關展開震蕩。而從資金面觀察,一些積極信號值得注意:機構對科創板公司的調研熱情不減,如頗具科創特色的“未盈利公司”群體,今年以來已有約三分之二獲機構造訪調研。同時,科創行業指數及相關ETF的陸續推出,也在增厚二級市場的買方力量。融資融券方面,科創板的兩融余額之比已由此前的1:1、2:1,升至4:1,顯示杠桿資金中的“買力”優勢越來越大。
對于這些變化,市場研究人士普遍認為,隨著龍頭公司估值壓力的釋放以及相關行業景氣度的驗證,科創板有望成為市場資金后續的關注重點之一。
指數化投資工具“擴容”
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日前宣布,將于2022年5月9日發布上證科創板生物醫藥指數(簡稱“科創生物指數”)。這是繼科創信息&type=5&crumb=股票,科創信息&announ=lc" target="_blank">科創信息指數后,又一只表征科創板市場的重要行業主題指數。同時,首批跟蹤投資科創信息&type=5&crumb=股票,科創信息&announ=lc" target="_blank">科創信息指數的ETF也于近日獲批,嘉實、華安已接到批文。嘉實基金表示,科創信息&type=5&crumb=股票,科創信息&announ=lc" target="_blank">科創信息指數是科創板首只行業指數,相較科創50指數,該指數更細分、更聚焦“硬科技”。
此外,科創板公司近期接待機構調研的頻次有明顯上升。今年以來,已有超過260家科創板公司接待了機構調研。其中,高鎳電池龍頭容百科技已累計接待上千家機構調研,高測股份、盛美上海、海泰新光、君實生物等公司的調研機構累計數量也超過了500家。
德邦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首席策略分析師吳開達認為,隨著更多科創板基金產品的發行,這些“買方生力軍”將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更有效地展開對科創公司的價值發現和風險定價。
“科創類行業對應了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而科創板相關基金與指數產品代表性日益充分、行業特征日益鮮明、科創屬性日益突出,將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領域上市企業提供更充足的市場流動性,并優化其融資渠道。”吳開達說。未盈利公司“摘U”受關注
“未盈利公司”是科創板頗具特色的群體,其市場關注度也比較高。據統計,今年以來,已有約三分之二的科創板未盈利公司迎來了機構調研。
而且,還有多家科創板公司因實現盈利而取消股票簡稱特別標識“U”,即所謂“摘U”。今年以來就先后有康希諾、天岳先進、振華新材等3家公司因在2021年首次實現盈利(扣非前后)而“摘U”。
從整體上看,2021年科創板企業業績延續高增長態勢。401家(可比)科創板公司2021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8184.34億元,增長36%;實現凈利潤936.82億元,增長71%。其中,九成公司實現盈利,55家公司凈利潤翻倍。
兩融資金多空力量差距拉大
機構對科創板的關注度持續提升,高風險偏好的融資資金也在加碼科創板。
“融資融券比”是觀察科創板活躍投資者投資情緒的重要指標。截至4月18日收盤,科創板融資余額總計591.56億元,融券余額總計144.51億元,融資融券比約為4:1,處于科創板開市以來的高位,反映做多力量明顯強于做空力量。
而去年8月科創50指數處于相對高點時,科創板融資融券比曾一度降至約2:1,主要因為當時板塊融券余額最高升至近280億元。由此來看,隨著指數持續回調,科創板的空頭情緒已有明顯釋放,融資資金漸漸重回主導地位。
個股方面,新能源與生物醫藥成為融資客在科創板中最關注的兩大方向。晶科能源、天合光能今年以來分別獲融資凈買入8.28億元、6.35億元,在科創板中高居前兩位,二者均是光伏組件領域的龍頭企業。部分從事新冠檢測業務的科創板公司也獲得資金追捧,東方生物、熱景生物、安旭生物今年以來的融資凈買入額均超2億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