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周二披露了最新一期的季度全球經濟展望,在俄烏沖突的大背景下,IMF時隔三個月大幅下修了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隔夜,世界銀行也下調了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展望,并計劃調動比新冠疫情緊急時期更多的資金,來應對各種由此產生的危機。
IMF在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WEO)中預計,2022和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分別從4.4%和3.8%均下調至3.6%,而去年時對這一增速的預期高達6.1%。
IMF預計,發達經濟體將增長3.3%,此前的估計為3.9%;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將增長3.8%,此前的估計為4.8%;IMF對歐元區的評級下調幅度尤其之大,預計今年增速為2.8%,低于此前的3.9%預期;IMF預計,美國受俄烏沖突的影響較小,今年增長率為3.7%,低于之前的4%,下調增速主要是由于美聯儲加快收緊貨幣政策;IMF預計,英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將比1月的預測低1%左右,下調幅度為G7國家中最大的。
從IMF對各經濟體的細分預期來看,新興和低收入國家將遭受最大的打擊。IMF預計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在2021年擴大的差距將持續存在,這表明新冠疫情會留下一些永久性的傷疤。
IMF將俄羅斯經濟增速展望直接從2.8%下調至-8.5%,并預計俄羅斯經濟直至2023年還將會處于收縮狀態;IMF預計,烏克蘭經濟將在2022年收縮35%。
IMF承認,眼下無法對該國經濟受到的沖擊進行精確評估。即使沖突很快結束,生命的損失、物質資本的破壞和公民的外逃也將嚴重阻礙未來許多年的經濟活動。還表示,俄烏沖突的影響遠不局限于這兩個國家內部。大約有500萬流離失所的烏克蘭人逃往鄰國,特別是波蘭、羅馬尼亞、摩爾多瓦和匈牙利,也將會增加這個區域的經濟壓力。
上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表示,俄烏沖突沖擊下,IMF對成員經濟體中的143個國家的GDP預期有所下調,這占據了全球總產出的86%。
IMF預計,通脹將在更長時間內保持高位,對許多國家來說,其已經成為一個明顯而現實的危險,并預計,發達經濟體今年的通脹率為5.7%,新興和發展中國家通脹率為8.7%,相關通脹預期明顯高于幾個月前。到2023年,預計發達經濟體的通脹率為2.5%,新興和發展中國家通脹率為6.5%。
IMF預計,美國今年通脹達到7.7%,歐元區達到5.3%,預計英國在未來兩年將面臨所有主要發達經濟體中最嚴重的通脹沖擊。IMF指出,通脹預期失控的風險在上升,促使央行們更激進地收緊貨幣政策。
IMF經濟顧問兼研究部主任皮埃爾-奧利維耶·古蘭沙在報告中表示,俄烏沖突加劇了打擊全球經濟的一系列供應鏈沖擊。就像地震波一樣,影響將通過大宗商品、貿易和金融市場的聯系廣泛傳播,俄羅斯是石油、天然氣和金屬的主要供應國,算上烏克蘭,沖突地區也是重要的小麥和玉米產地。隨著大宗商品的供應減少,價格也隨之飆升。歐洲、高加索、中亞、中東、北非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受到影響最大,同時食品和能源價格的飆升也將影響全球低收入家庭。
IMF還指出,俄烏沖突導致大宗商品價格飆升,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成本。這可能顯著增加較貧窮國家社會動蕩的可能性。許多地方發生了動蕩和抗議,如斯里蘭卡、秘魯等。在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通貨膨脹正在加速到幾十年來的最快水平,令市場預計央行們收緊貨幣政策的速度將快于此前的預期。IMF方面表示,在短短幾周的時間里,世界再次經歷了一場重大的變革性沖擊。就在經濟從新冠疫情引發的崩潰中開始出現持久復蘇之際,俄烏沖突即將抹去大部分成果。
IMF還警告,俄烏沖突還增加了世界經濟更永久地分裂的風險——按地緣政治區塊劃分,各自具有不同技術標準、跨境支付系統和儲備貨幣。這種結構性轉變將導致長期效率損失,增加波動性,并對過去75年來主導國際和經濟關系的基本規則框架構成重大挑戰。
本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召開春季會議。本次春季會議上,糧食安全、通貨膨脹、債務和俄烏沖突是關注的焦點。
關鍵詞: 世界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