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我國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在合理區間,外貿進出口開局平穩。考慮到去年的高基數,今年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加上當前疫情多點頻發、國際環境突發因素超出預期,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為實現全年目標打下較好基礎。
據海關統計,今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9.42萬億元,同比增長10.7%。其中,出口5.23萬億元,增長13.4%;進口4.19萬億元,增長7.5%。在4月13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表示,我國外貿進出口延續了增長勢頭,連續7個季度保持了同比正增長。今年一季度實現了“開局穩”,為實現全年目標打下了較好基礎。
外貿成績逆勢增長
李魁文介紹,一季度中國外貿進出口主要呈現五方面特點:一是一般貿易進出口比重提升,二是與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均實現增長,三是外貿經營主體進出口韌性足,四是主要大類產品出口保持較好態勢,五是機電產品、農產品進口平穩運行。
業內人士表示,在全球貿易形勢滑坡的背景下,我國外貿實現逆勢增長實屬不易,充分體現了我國外貿韌性強、潛力大的特點。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一般貿易進出口占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63.2%,比去年同期提升1.8個百分點;中國與東盟、歐盟、美國、韓國和日本分別進出口1.35萬億元、1.31萬億元、1.18萬億元、5741.8億元和5710.3億元,分別增長8.4%、10.2%、9.9%、12.3%和1.8%,同期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貿易伙伴進出口分別增長16.7%、6.9%。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43.2萬家,同比增長5.7%,其中民營企業進出口占比達48%,同比提升1.4個百分點。機電產品出口占出口總值的58.4%,進口占進口總值的40.8%。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表示,一季度中國外貿數據平穩增長,表明當前外貿仍處在景氣增長循環通道中。外貿增速未發生大起大落,將平穩過渡到正常水平,有利于中國經濟穩增長目標的實現。
獲多方面因素拉動
李魁文表示,具體來看,外貿增長主要拉動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我國經濟韌性強,為外貿增長提供堅實的支撐。我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生產秩序比較穩定,尤其是我國工業產業體系完備,配套能力強優勢明顯,外貿發展基礎堅實。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在合理區間,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有力支撐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穩步增長。世界經濟整體仍呈復蘇態勢,國際市場對我國產品需求增長。世貿組織最新的預測,2022年全球貿易增速在2.4%至3%區間。盡管當前國內外環境復雜性不確定性有的超出預期,但世界經濟整體復蘇態勢沒有改變,國際市場對我國產品的需求仍在擴大。一季度,我國機電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均保持較快增長,合計拉動出口增長7.9個百分點。助企紓困政策持續發力,外貿市場主體保持發展韌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全年預計退稅減稅2.5萬億元。隨著減稅降費、加強金融支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加大能源和原材料保供穩價力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續發力,有力支持了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大宗商品進口價格上漲也推高了進口值。今年以來,受多重因素影響,國際能源和糧食價格呈現上漲態勢。一季度,反映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路透CRB指數累計漲幅近30%。受價格上漲推動,一季度我國原油、天然氣、糧食等大宗商品進口值同比均呈兩位數增長。
中國外貿后勁可期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進出口保穩提質”的預期目標,并作出了一系列的部署。李魁文表示,海關在推動實現這一發展目標的過程中,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例如深化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創新“外貿+金融”“外貿+物流”服務、擴大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試點范圍等。此外,海關還持續激發外貿市場主體活力和支持企業紓困解難。例如針對上海、深圳受疫情影響地區,海關圍繞企業反映突出的物流受阻、訂單減少和快速反應等訴求,積極推動口岸升級改造,助力打通供應鏈堵點。值得一提的是,RCEP正式實施的首個季度成效顯著。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對RCEP其他14個成員國進出口2.86萬億元,同比增長6.9%,占我國外貿總值的30.4%。對于下一步外貿走勢,李魁文表示,當前國際國內環境有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外貿所處的外部環境更趨嚴峻復雜,發展面臨諸多風險挑戰,疊加去年外貿基數較高等因素,實現穩外貿的目標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我們在正視這些困難挑戰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我國外貿仍將有望保持穩定發展。”李魁文說。(陳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