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促進消費的政策舉措,助力穩定經濟基本盤和保障改善民生;確定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措施,引導降低市場主體融資成本。會議決定,針對當前形勢變化,鼓勵撥備水平較高的大型銀行有序降低撥備率,適時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受疫情嚴重影響行業和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支持力度,向實體經濟合理讓利,降低綜合融資成本。多位專家認為,從歷史經驗來看,降準預計最快于本周五落地。
降準利于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指出,當前經濟發展面臨三重壓力和總需求不足情況下,采取適時降準的措施,有利于穩定市場預期,增強市場主體信心,改善和擴大總需求,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創造積極條件。
3月社融數據日前公布,在經歷了2月的低谷后,3月新增信貸和新增社融超預期,但結構仍未優化,居民貸款和企業中長期貸款仍舊疲弱。同時,3月制造業PMI和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雙雙跌破“榮枯線”。
“3月以來國內外環境復雜程度超出預期,部分行業、企業仍面臨不少困難,內需復蘇基礎不夠穩固;同時,國內物價也顯示內需偏弱,托底政策更積極有為,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光大銀行金融分析師周茂華表示。
民生銀行研究院宏觀研究中心主任王靜文表示,近年來,降準已變成常規操作,其主要目的就是補充流動性,但也能實現逆周期調節的功能:一是配合財政政策,服務于專項債的加快發行;二是降低銀行資金成本,引導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行;三是推動銀行增加資金投放,推動信用擴張。
“降準還可以優化銀行體系資金的期限結構,釋放長期流動性、降低銀行負債成本,有助于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持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溫彬表示。
不排除降準引導LPR下行的可能
多位專家認為,從歷史經驗來看,國常會提及降準預示近期央行會有降準等政策工具出臺。最快預計于本周五落地。4月15日,央行將 進 行 本 月 的 中 期 借 貸 便 利(MLF)續作,屆時中標利率是否調整將揭曉。
“釋放的資金一部分用于置換MLF,另一部分用于提供長期穩定資金。由于降準可以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不排除此次降準引導LPR下行的可能。”王靜文預計。
同時,降息的可能性也不能被排除。“從近兩個月金融數據及目前面臨的復雜環境看,央行不排除進一步出臺降息的可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受困企業,尤其是小微、三農企業等實體經濟薄弱環節的支持,穩定市場信心,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周茂華表示。
“但整體上,貨幣政策預調微調,不改變穩健基調,也就是在確保流動性合理充裕、信貸平穩增長的同時,更注重信貸結構優化,為企業紓困,尤其是加大對小微民營企業,綠色發展、制造業等重點新興領域的支持。”周茂華補充說。
王靜文認為,去年12月15日全面降準之后,LPR報價順勢下調了5個基點。由于國常會要求“向實體經濟合理讓利,降低綜合融資成本”,此次可能如法炮制。
貨幣政策的優先目標是助力穩增長
證券時報發表文章認為,從政策騰挪空間看,降準降息的空間依然充足。盡管近日中美利差快速收窄,10年期中美國債收益率時隔12年首次“倒掛”,一些觀點認為這會掣肘貨幣政策總量寬松。但需要強調的是,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貨幣政策會堅持“以我為主”的對內優先原則。相比于擔心因中美利差收窄導致跨境資本流出加劇,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的優先目標是助力國內經濟穩增長。更何況,10年期中美國債收益率“倒掛”的風險有被夸大之嫌,考慮到通脹因素后,當前中美實際利差仍為正,加之隨著人民幣匯率彈性的增加,匯率雙向波動就可發揮吸收內外部沖擊的減震器作用。只關注中美利差擔心跨境資本流動,而忽略國內經濟穩增長的迫切需要,是對政策預判的舍本逐末。
4月15日將是央行例行操作中期借貸便利(MLF)的時點,也將給政策利率降息帶來想象空間。下調MLF利率可降低銀行負債端成本,并通過“MLF利率-LPR利率-貸款利率”的傳導路徑惠及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行,減輕企業和居民償債負擔。
不過,貨幣政策不是萬能的,當前穩定經濟增長,穩定市場預期,還要著眼于加強實體經濟自身“造血”功能。暢通供應鏈、產業鏈,讓企業有訂單,讓居民有收入,只有這樣才能改善實體經濟自身的現金流,預期的轉好才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