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基點,事關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推進鄉村振興,亟須更好發揮數字技術的賦能作用。
數字技術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數字技術為推進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動能。利用數字技術構建農業生產要素與農產品供銷平臺,可實現要素、產品的供需匹配、快捷流動及農業再生產的循環暢通;把數字技術深度融入農業生產的全過程,發展智慧農業,可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利用數字技術建設農村服務云平臺,發展家政、護理、養老、配送、維修等服務業并延伸至周邊城市,不僅能拓展、升級農村產業,而且能解決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為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動能。
數字技術為共建共享鄉村公共服務體系創造新條件。利用數字技術推進省、市優質教育、醫療、文體等資源下沉下鄉,可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衡化與標準化;利用數字技術完善鄉村智能水網、光網、電網、氣網、通訊網,健全災害、疫情等突發公共事件的監測預警與應急救援網絡系統,能提升村民對公共服務自動化的可及性。
數字技術為共促共譜鄉村治理新篇章打造新支點。利用數字技術對農村土地、水源、林場等生產資料進行勘測、統計與登記,可為數字化、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農業生產掃清障礙;利用數字技術建設鄉村道德銀行,能推進鄉村德治化;建設數字鄉村治理平臺,實現村務信息的有效雙向互動、基層政府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日常事務的一站式辦理及農村矛盾的網上多元調解,可為鄉村治理現代化助力。
數字技術為美麗鄉村建設增添新支撐。利用數字技術構建資源利用與環境污染監測平臺,對畜禽養殖、肥料農藥的使用等進行全方位監管,可從源頭減少污染;利用數字技術研發垃圾投放、污水排放監控處理系統,能提高鄉村生態環境整治的信息化水平,引導村民養成自覺保護美好家園的意識。
著力補足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的短板
加大資金投入,夯實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定向敞開刺激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貨幣政策工具箱,降低利率、增加信貸投放;創新財政政策,統籌政府產業基金、創投基金、股權投資引導基金,集中財力建設示范鄉村,以點帶面,發揮“四兩撥千金”的資金效應,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充分利用高校數字化資源優勢,反哺數字鄉村建設。實施“高校教師、大學生志愿者服務計劃”,公開招募、統一派遣高校教師、大學生在周末或假期下鄉下村,為基層干部與村民提供數字技能培訓服務或幫助解決數字技術問題,將志愿者服務經歷作為同等條件下高校教師晉職晉級、大學生參加機關事業單位考錄的優先項。
著力培養和引進數字人才,專人專崗專用。實施“鄉村振興數字人才定向招生計劃”,遴選、培養大批樂意扎根農村的優秀數字人才;著力引進一批掌握數字技術的青年人才,在職級、職稱、職務晉升等方面給予傾斜,并提供專項補貼;根據農村基層政府和村民自治組織的實際需要,統一安排和任用數字人才從事數字化專業崗位的工作。
完善鄉村干部、村民數字技術培訓體系,全面提升干群數字素養。每年定期對各級各部門黨政領導、辦公室文秘、統計工作人員進行數字知識與技能的輪訓,提高其數字技能及數據統計、整合與分析能力;按年齡、文化水平、數字技術熟練程度劃分班級,對全體村民進行互聯網應用、電商直播、數字農業機械操作等技能的培訓。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在鄉村振興的奮斗征程上,各地應充分認識到數字經濟的重要性,真抓實干,以數字技術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劉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