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等12部門近日聯合印發《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的若干政策》,提出將“加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力度”作為一項重要舉措。
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在資金、人才、孵化平臺搭建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推進質量強國建設,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目前,我國已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762家,帶動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萬多家。
值得注意的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內部治理結構、拓展資源、做長產業鏈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因此,破解“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痛點”,推動其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為其搭建精準、高效、優質的公共服務平臺。
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服務,不僅要資金扶持,更需要政策、技術、資源等相關支持。為此應強化政府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轉變政府職能和服務模式。從“政策+資本+服務+載體+資源”等多個層面,通過政策組合拳,為其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優質服務,才能消除其發展的“痛點”和難點,解決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不夠匹配、中小企業創新資源獲取渠道不夠暢通等問題。
優質中小企業的培育分為量大面廣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四個梯度”。必須通過精準的服務,建立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強化服務和支持,引導推動廣大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培育更多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此外,公共服務平臺和機構應加快建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機制,推動技術、資金、人才、數據等要素資源向這些企業集聚,助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逐步增強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還要鼓勵大型企業承擔起企業社會責任,帶動和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加快轉型發展,尤其是幫助好、服務好“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壯大,支持更多的中小企業成為“隱形冠軍”和“配套專家”。(胡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