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4月14日電 俄烏危機加劇了能源資源漲價對日本經濟的影響。日本經濟新聞社對世界主要25種貨幣的調查顯示,今年一季度,在顯示各主要貨幣綜合實力的日經貨幣指數中,日元的下跌幅度僅次于俄羅斯盧布。
調查顯示,截至一季度末,俄羅斯盧布比上季末下跌11.7%,在25種貨幣中跌幅最大,日元以5.7%的跌幅排名第二,跌幅遙遙領先于其他貨幣。特別是最近一個月內,日元兌美元下跌6.9%,跌至1美元兌125日元區間。
日元快速貶值的直接原因可歸結于日本央行與歐美主要央行金融貨幣政策的背離。今年以來,美聯儲、歐洲央行和英國央行紛紛加快緊縮步伐、美國和英國已步入加息軌道,而日本央行迫于國內經濟形勢,仍在堅持超寬松貨幣政策。
一方面市場預期美聯儲今后將加快加息步伐,另一方面,日本央行最近多次實施以固定利率無限量購買國債的公開市場操作,意在將日本長期利率控制在既定低水平,這種反向操作給市場的信號是,未來日元與其他貨幣的息差將進一步加大,市場上拋售日元的操作明顯增多。
除了貨幣政策因素,日元貶值還存在深刻的結構性原因。去年以來,原油等國際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經濟嚴重依賴進口的日本面臨進口額不斷攀升的局面。雖然日元貶值有利于日本增加出口,但有專家認為,目前情況下靠擴大出口減少經常項目逆差的效果已明顯降低,油價高企疊加日元貶值,促使大量資金流出日本。
有分析認為,日元快速貶值暴露出日本能源和糧食等高度依賴國際市場的結構性問題。由于這一結構性問題難以求解,以貿易赤字為背景的日元貶值今后仍將持續。
日元大幅貶值令日本經常收支惡化,給日元“安全貨幣”的形象蒙上陰影。
財務省數據顯示,由于進口價格不斷攀升、貿易收支惡化,日本經常項目順差連續4個月同比下降后于去年12月轉為逆差。今年1月逆差額更是擴大至1.1887萬億日元。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社的估算,今年日本經常項目或出現42年來首次逆差。
日元大幅貶值還放大了國際商品價格暴漲對日本經濟的影響。日本央行1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由于進口商品價格持續飆升,日本企業物價連續13個月同比上漲,3月企業物價指數同比上升9.5%至112.0。在納入統計的744個商品品種中,有526個品種的商品價格同比上漲,占比約為70%。
由于日本國內此前通縮壓力長期高企,疫情不斷反復更是加劇內需不振,日本企業普遍對提價持謹慎態度,很多企業尚未將原材料價格上漲完全轉嫁到零售價格中,難以完全進行價格轉嫁令企業經營面臨巨大壓力。
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認為,企業物價上漲的趨勢仍將持續,4月份以后日本通脹水平有可能達到2%。
但這歸根結底是由于成本上升導致的物價上漲,并不是日本央行所期待的需求擴張型通脹。普通人的可支配收入實際上受到擠壓,購買能力下降。
12日上午,日元兌美元匯率再度走軟至125日元區間。日本財務大臣鈴木俊一表示,匯率穩定非常重要,政府不希望匯率發生急劇變動,將密切關注匯率市場動向及其對日本經濟的影響。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