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午后A股一波強力拉升,特別是大金融板塊中的券商股和金控概念集體大漲,讓很多投資者憧憬是不是降準降息又要來了。
當最新公布的3月社融數據創新高以后,有分析認為降息似乎已經迫在眉睫。道理很簡單,銀行貸了那么多款出去,如果維持利率不變,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仍會面臨財務成本的壓力,這對于目前疫情影響下的經濟復蘇是不利的。因此,通過多種貨幣手段降低社會財務成本,這將助力于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那么,利率是不是一降壓力就迎刃而解了呢?顯然沒這么簡單。本周一,中美10年期國債收益率出現12年來首次倒掛。受此影響,A股港股周一均現大跌。
為什么中美10年期國債收益率出現倒掛會影響資本市場?一般來說,如果預期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會上升,則全球資本流向就會發生變化。因為支撐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一大背景是經濟增長,美國經濟現在面臨的是高通脹,因此很可能在美聯儲今年剩余議息會議中每次都加息,這也將支撐美國國債收益率不斷走高。于是就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即全球流動性從新興市場回流美國,而這樣一來,新興市場就會出現流動性“失血”。
此前,中國是不怎么擔心資金外流的,因為我們的經濟增速穩中有升,即便適度降低利率水平,但由于巨大的經濟增長前景也不會引發資本大量外流。但現在情況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因為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國內疫情反復的雙重壓力,導致適度降低利率水平的壓力加大。目前中美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出現倒掛,這個時候如果降低利率水平,可能引發資本外流的壓力更大,這是我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即便采取多種貨幣手段,“適時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大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力度”,最終的目的是要讓實體經濟真正獲得資金支持。但就目前境況看,市場究竟缺不缺資金?即便是歷史新高的社融數據,也要仔細分析,有多少是企業借新還舊?同時也要看到,新增信貸結構改善尚不夠明顯,與居民消費相關的信貸增長弱于去年同期。
未來外部形勢更趨復雜多變,穩增長任務仍然艱巨。為此,金融政策應兩手抓,貨幣政策要“精準滴灌”,要讓銀行貸款切實到位,有針對性地進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在比如支農支小再貸款、普惠小微貸款等方向加大支持力度,要嚴格貸款去向,杜絕一放水就流入房地產市場;此外,要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市場,深化注冊制改革,杜絕虛高發行價IPO,堅決遏制資本無序套現,讓有限的資金用到更多需要的企業身上,鼓勵長期資金進入二級市場,讓財富效應吸引更多社會資金進入,實現投融資良性循環。(劉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