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北交所IPO申報如火如荼,全國股轉公司、北交所近日也要求券商加快保薦項目推進速度,不過上市審核的要求似乎并未因“擴規模”而降低,反而呈現出愈來愈嚴之勢。
3月以來,主動申請終止北交所IPO的企業激增,而且多數已處于第三輪問詢中,浦漕科技、匯群中藥甚至已“闖關”至第四輪,距上北交所上市委會議越來越近……為何近期北交所IPO撤單激增?北交所審核導向和重點在哪?企業該如何“闖關”北交所?新華財經記者進行了調查。
IPO主動“撤單”激增
新華財經終端數據顯示,今年北交所共有杭州路橋、光谷信息、銀山股份、東立科技、綠聯智能等18家IPO申報企業審核終止,尤其是3月份以來達到13家,全部屬于在問詢階段主動撤回。
2020年10月13日,彼時專業生產各種電線電纜的浦漕科技在精選層掛牌申請獲受理,并在2021年11月該申請平移至北交所審核。由此算起,浦漕科技排隊歷時一年半左右,但在收到北交所第四輪審核問詢函后,浦漕科技決定撤回IPO申請材料。
在前三輪問詢36項問題基礎上,第四輪問詢函對浦漕科技提出4項問題,其中3項與其經營相關,要求其說明在被國網平臺暫停中標資格情況下,2021年新增主要客戶真實性問題;原材料銅價上漲情況下毛利率增長的合理性,以及向東春輝貿易公司支付資金與實際采購時間存在間隔問題……
按照相關規定,浦漕科技與保薦機構須在20個工作日對第四輪問詢意見逐項落實,但三個多月過去后,浦漕科技遲遲未見回復。而在3月18日剛收到第三輪審核問詢函的伊斯佳“回應”更為直接,其表示“預計無法在規定時限內提交第三輪審核問詢函的回復”,最終決定終止在北交所上市申請。
數據顯示,截至4月11日,共有65家北交所IPO項目終止審核,其中絕大多數企業都屬于半途撤離。在審核期間,財務內控規范、業績大幅下滑、行業定位問題、經營合規、信息披露真實性等是北交所審核關注重點。
新三板業內人士分析,注冊制審核以信息披露為中心,北交所聚焦核心問題和重大疑點,會通過多輪問詢引導發行人“說清楚”,督促中介機構“核清楚”,防止“帶病闖關”。部分企業在一輪輪信息披露后,會逐漸認識到自身與北交所要求的差距,最終選擇主動撤回上市申報材料。
耐人尋味的是,對于撤單的理由,18家主動“撤單”的IPO企業給出的理由基本一致,“鑒于未來戰略調整考慮,結合對資本市場路徑的規劃”。有券商投行人士坦言,對于發行人來說,如果已在北交所申報審核,不太可能重新撤掉再換到創業板、科創板上市,而且站在股東角度考慮,去滬深交易所申報最終能否成功也不明確,同時股權鎖定期也比較長。
北交所提高審核質效
“與其說主動撤回,不如說被‘勸退’,北交所現在比較缺項目。”前述券商投行人士認為,打造主陣地需要聚集一批高質量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形成合理的市場深度,支撐市場功能發揮、生態形成。
近日,全國股轉公司、北交所組織召開證券公司推薦保薦業務發展座談會,會上指出,形成初步規模,實現高質量的企業持續供給,是當前高質量建設北交所的關鍵,下一步將加大企業培育力度,提高審核質效,保持常態化發行上市,并要求證券公司加大市場開發力度,加快推薦、保薦申報和儲備項目的推進速度。
為何北交所強調加大企業培育力度,3月份后會出現IPO“撤單”激增現象?“當前,恰好是不少公司2021年年報審計出爐的時點,不排除部分企業可能受疫情影響經營出現變化,同時也是擬發行公司與其保薦機構重新審視其上市時機的重要時點。”申萬宏源中小公司部專精特新首席分析師劉靖說。
一家券商股轉業務部負責人表示,北交所眾多申報項目都是由精選層平移而來,在新舊市場的銜接過程中,涉及政策導向、市場定位、上市條件等諸多變化,主動申請撤單增多也是市場在“趟”北交所上市路徑,熟悉監管的尺度和想法,摸索申報材料的制作口徑和方法。“當然也不排除,北交所早期的審核更加謹慎,要切實把好市場‘入口關’。”
據全國股轉公司近日披露的數據,截至2021年底,北交所上市委共召開審議會議30場,共提出403個現場問詢問題,涉及規范性、信息披露和募集資金投向等3個方面17類問題,平均每家次企業現場問詢問題約7個。可以看出,從多輪問詢到上會審議,北交所在多個環節的審核保持著嚴的標準。
目前,北交所設置四套組合式上市標準,分別側重于企業的盈利性、成長性、市場認可度以及研發能力,降低財務上市門檻,從多個維度包容創新型中小企業經營多樣性。不過,聚焦核心問題和重大疑點、要求信息披露的質量并未因這一包容性而放松。
“主要原因還是北交所現在更加明確自身的定位,一是交易所的定位,二是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定位,使其審核更加趨嚴,對于企業規范性、創新性的要求都有所提升。”劉靖表示,今年北交所將質、量并舉,通過提升市場規模,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進一步吸引投資者入場。
如何“闖關”北交所?
北交所審核趨嚴之下,實際上速度并未放緩。
4月1日,北交所上市委舉行第12次會議,審議通過奧迪威、鑫匯科2個IPO項目。值得注意的是,鑫匯科今年1月5日才獲北交所受理,期間不僅經歷春節假期,而且僅經過一輪問詢,不到3個月即實現上會。
前述新三板業內人士分析,鑫匯科首輪問詢函僅提出14個問題,比之前同樣一輪問詢就安排上會的克萊特問題數量還少了5個。這充分說明申報項目只要財務和法律比較規范、收入利潤表現穩定,加上中介機構準備充分,北交所對于優質項目是開綠燈的。
2021年11月,北交所曾公開《北京證券交易所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業務規則適用指引第1號》,涉及IPO審核30個重大事項,以進一步明確市場預期,提高發行上市審核透明度,但實際中仍然有很多問題的處理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華東一家證券保薦代表人表示,從過會的IPO招股書和審核反饋意見看,持續經營能力無疑是審核核心,往往是上市失敗的關鍵障礙,同時關聯交易對于公司獨立性的影響、第三方回款的原因和合理性、商務費用處理是否合法合規……都是北交所審核中的“潛規則”。
“北交所高質量擴容不等于降低標準,這需要在審核實踐中不斷提升識別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精準性和包容度。”上述券商股轉業務負責人表示,在此過程中,肯定會出現撤單、勸退增多等現象,這需要市場與監管共同摸索,最終達成默契,形成較為穩定的審核預期。
實際上,相較于滬深交易所,北交所具備一體化結構優勢,與新三板層層遞進、協同聯動,上市來源也是連續掛牌滿12個月的創新層公司。比如,上述鑫匯科2014年已在新三板掛牌,多年下來內部治理規范性表較好,在北交所上市水到渠成。
上述保薦代表人稱,一家企業從申請新三板掛牌到成為北交所上市公司大致需要經過為期3月的股改、4月至6月的新三板掛牌申請,之后在創新層掛牌滿12個月后,再經歷平均6個月的北交所IPO申請,最快的話2年多即可登陸北交所。當前,北交所正在高效推進審核,企業應充分利用好政策東風。
關鍵詞: 新華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