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疫情散發等多重考驗,在宏觀政策發力和市場主體努力的共同作用下,今年前兩個月我國經濟恢復勢頭向好,為一季度開好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展望二季度,我國經濟面臨哪些挑戰?經濟增長動力源自哪里?宏觀政策發力點有哪些?經濟發展有哪些亮點值得期待?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摩根士丹利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國海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胡國鵬分別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新老”基建是重要動能
“當前全球最大的挑戰是滯脹風險。”明明表示,一方面是輸入型通脹風險,另一方面是高通脹導致海外央行加速緊縮對新興市場的外溢效應,中國的經常項目和金融市場也會受到一定沖擊。
胡國鵬認為,當前全球經濟面臨兩個較大挑戰,一是美聯儲緊縮貨幣的進程加快,二是油價過快上漲帶來的滯脹擔憂。
雖然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多重壓力,但邵宇認為,中國實現經濟增長有自己的底氣。因為貨幣及財政政策有很大的發力空間,尤其是在一些重點領域投資方面,比如基建和制造業領域,財政在持續不斷給予支持。
對于二季度我國經濟的增長動能,章俊認為,將主要來自基建和房地產投資。地方政府需利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盡快啟動重大基建項目開工建設,同時針對當地房地產市場結構和特點,在房住不炒的大框架下因城施策穩定房地產投資。
陳靂認為,基建的發展是當前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條件。目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猶存,基建投資能夠很好發揮穩增長、穩投資的作用。
胡國鵬表示,在高質量發展的基調下,促進消費持續恢復仍會是本輪穩增長的主要抓手,減稅降費等制度性紅利仍會延續。穩投資方面,傳統基建重在托底,新基建的發力方向在新能源電力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
基于此,二季度我國經濟仍有諸多值得期待的亮點。明明認為,首先是經濟的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高技術產業的投資和增加值上升速度顯著快于傳統產業。其次是基建適度超前發力,無論是代表未來的數字基礎設施、新能源建設,還是傳統基礎設施補短板,都處在逐漸積累量變的過程。
財政貨幣政策將繼續發力
值得一提的是,2月份社融和信貸增長不及預期,盡管有春節假期擾動因素存在,但結構仍不理想。業界認為,這顯示出目前仍處在從寬貨幣到寬信用推進的階段,期待后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繼續發力及由此帶來寬信用持續推進。
“目前主要的難點還是貨幣政策傳導有效性不高,寬貨幣向寬信用轉化過程依然存在較大阻礙。”章俊表示,當下宏觀政策組合還是要以財政政策發力為主,結構性貨幣政策跟進,協同聚焦基建投資來穩增長。
陳靂認為,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下,國內宏觀經濟與宏觀流動性有基本保障,美聯儲貨幣政策收緊等海外風險的擾動預計將隨時間推移趨緩。宏觀政策將靠前發力,貨幣政策穩健寬松,為市場提供流動性,完成降成本和寬信用的目標。
明明認為,二季度宏觀政策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第一,減稅降費落到實處,適當增加財政支出,加大對困難行業的稅收減免和補貼力度;第二,貨幣政策以我為主,適時降準降息,鼓勵金融機構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困難行業;第三,密切關注大宗商品市場,積極主動保供穩價,防范輸入型通脹風險;第四,加強對制造業的財政金融支持,鼓勵創新,為擴大制造業投資創造條件。
邵宇建議,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進一步優化管理路徑,協調工業產業鏈應對沖擊的能力,特別是在大宗商品價格持續攀升的情況下,降低經濟運行成本。適當鼓勵傳統能源機構短期增加一些有效供給,降低生產制造企業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