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的危機和挑戰,植樹造林不僅美化環境,也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使命。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雙碳”背景下,林業碳匯成為全球公認的經濟、環保的固碳減排措施。業內指出,林業碳匯不僅能幫助控排企業實現低成本履約,也能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林業產權交易所常務副總經理高俊峰近期在接受新華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發展林業碳匯正當時,隨著國家核證自愿碳減排量交易(CCER)的重啟,林業碳匯會形成非常可觀的市場價值。
林業碳匯交易規模有望達到百億級
林業碳匯交易是推動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談及我國現階段林業碳匯交易進展情況,高俊峰告訴記者,自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2021年7月正式啟動至同年12月完成首個履約周期為止,在全國碳市場啟動時就考慮到納入CCER林業碳匯,綜合北京和上海兩地數據看,共計完成2000多萬噸CCER交易量,交易額已突破7億元,現在交易的林業碳匯也都是2017年的存量。“據測算,按照5%抵消比例和45億噸排放量計算,全國市場的控排企業每年的CCER需求超過2億噸,市場預期交易規模有望達到百億級。”
在高俊峰看來,“相對于工業減排量而言,林業碳匯具有成本低、效益好的特點。在精準扶貧、生物多樣性保護、改善生態環境、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等方面具有顯著效益,兼顧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雙重功能。”
高俊峰認為,鑒于林業是規模龐大的綠色經濟體,林業產品可降解、可回收、可循環利用,在發展低碳經濟中具有巨大潛力和廣闊市場。“林業碳匯可量化、可交易、可增值、可持續,相比于其他CCER項目的有效計入期時間較長,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高俊峰告訴記者。
有利于推動優質生態產品貨幣化
在高俊峰看來,林業生態經濟的發展能夠促進調整地方產業結構與生態經濟的結合,因地制宜地開展林業碳匯造林項目,具有非常重要的精準扶貧意義和作用,同時林業碳匯交易也從生態價值轉換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進而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雙贏。
“林業碳匯交易有利于促進林業的發展,推動以林業碳匯為代表的優質生態產品實現貨幣化,助力‘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高俊峰表示,考慮到現在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和企業團體、國內外資本市場開始關注并參與林業碳中和,林業交易所也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期,而這也必將為推動我國CCER林業碳匯交易發展,助力國家溫室氣體減排,推動建設全國林權、森林碳匯交易服務配套平臺建設,規范林權交易、森林碳匯交易市場。
隨著今后國家的減排抵消政策的推動,高俊峰預計未來鼓勵重點排放單位(控排企業單位)會優先購買并使用合格的林業碳匯CCER進行減排履約,以支持林業生態建設和維護生態安全,促進國家綠色發展和生態建設。
可持續發展仍需各主體共同努力
由于森林碳匯不是普通商品買賣,森林碳匯交易也不同于一般商品交易,且林業承擔著優化生態環境和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雙重使命,因此,森林碳匯交易不僅涉及到復雜的林地、林木權屬、管護等一系列現實問題,還對國家綠色發展和生態建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談及下一步應該如何推進我國碳匯交易可持續發展,高俊峰建議,“碳市場建設是一個需要逐漸發展完善的較長過程,因此目前尚在起步階段的全國碳市場要在應對活躍度不足挑戰的背景下,做好政策引導,相關企業也要保持理性態度,做好碳排放和碳資產統計工作,選擇在合適的時機進行交易。
同時為了防止農民失山失地,高俊峰認為,應該讓林農更加了解林權、林業碳匯的價值,建議國家、地方加強監管,鼓勵林農及相關企業通過正規的交易機構進行交易。“不要私下協議成交,防止惡性炒作林權、森林碳匯,真正形成林權、森林碳匯的市場價值,讓生態資源資產交易回歸理性,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維護生態安全、促進生態經濟發展。”
高俊峰透露,自然資源監管部門正在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未來可能會推出設置準入、退出機制等一系列辦法以約束相關交易。隨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跨入第二個履約周期,高俊峰預估在新政策頒布后,CCER交易價格將會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