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上海3月24日電 (記者 覃秘 徐銳) 倫鎳事件,讓套期保值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落至A股市場,目前已有多少家上市公司參與了套保?
據統計,自2000年以來,發布過套保相關公告的上市公司共有938家,其中331家公司主要參與外匯套保,涉足商品期貨套保的公司則有607家(其中部分公司也參與外匯套保)。
上市公司群體的套保規模有多大?據不完全統計,938家公司披露的保證金總額度超過6000億元。其中,部分公司的保證金額度高達百億元(如寧德時代),也有一批公司的保證金在1000萬元至2000萬元之間。還有一些公司沒有披露具體的套保額度,而是對具體產品給出了數量額度,如寶鋼股份總規模就超過千億元。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通過期貨市場對沖價格波動風險。”中部某期貨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龍頭企業參與套保的廣度和深度一直在持續增加,期貨市場在幫助實體企業有效規避風險、完善公司治理、增強市場競爭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套保漸成龍頭標配
價格發現和對沖風險,是期貨市場的兩個主要功能。和合期貨產業金融部研究員段磊介紹,借助期貨市場,企業不僅能獲取未來市場的供求信息,提高企業生產經營決策的科學合理性,而且可以通過套期保值來規避市場價格風險,真正做到持續穩健經營。
今年2月,一家制造類上市公司宣布擬投入不超過5000萬元開展套期保值業務。“寧德時代在做套保,董事長覺得我們也應該做,先小規模試一試。去年材料價格上漲了差不多50%,公司利潤受到了很大影響,也需要對沖。”該公司董秘對記者說。
寧德時代參與套保已有多年,且規模正快速擴大。2019年,寧德時代披露,擬對銅、鋁、鎳等金屬原材料進行套保,保證金不超過13億元;同時對外匯進行套保,保證金不超過8億元。2020年,公司商品和外匯的套保額度均為不超過60億元;2021年,商品套保額度進一步提升至不超過100億元,外匯套保為60億元。動力電池行業中,欣旺達也拿出了80億元(上限)開展外匯套保。
對于一些傳統巨頭而言,套保早已成為其經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江西銅業,公司2008年曾披露,公司持有的期貨頭寸是以公司生產經營實際需要為基礎的。江西銅業2020年年報顯示,公司持有遠期外匯合約、利率互換合約、商品期權合約和商品期貨合約等多種套期工具。
再如寶鋼股份,公司日前披露2022年開展金融衍生品業務的計劃,其中商品套保最大額度為:鐵礦石800萬噸、熱軋220萬噸、燃料油22萬噸、鎳3000噸、焦炭10萬噸、焦煤130萬噸。公司另擬開展多幣種交叉遠期折合額度不超121.6億美元、開展利率掉期折合額度不超34.2億美元、開展掛鉤金融衍生品的結構化理財產品折合額度不超4.1億美元。
航空公司如中國國航、南方航空、東方航空、華夏航空等,為了控制成本,常年會對航油、外匯及利率等進行套保。房地產龍頭萬科也有參與套保,主要由子公司開展外匯交易。石化行業龍頭恒逸石化日前披露,今年的套保額度為不超過16億元。恒力石化也公告,為規避原油和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對公司帶來的影響,預計在33億元額度內開展套保交易。
隨著一些新期貨品種的上市,各行業的龍頭公司也有了對沖的有效工具。“紅棗第一股”好想你于2019年開始參與紅棗期貨的交易。而在生豬期貨推出之后,牧原股份、雙匯發展等產業鏈公司也紛紛啟動商品套保業務,投資額度分別為8億元和2億元。
據統計,當前我國期貨市場共有94個期貨和期權產品,基本覆蓋了農產品、金屬、能源化工、金融等國民經濟主要領域。對比來看,2011年底,我國僅有27個期貨品種,而過去10年時間里則上市了67個期貨新品種,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投機事件偶有發生
隨著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參與套保交易,各種“事故”也接連出現。“這個很正常。就像開車,路上車很少的時候,事故很少,車多了,各種問題也就來了。”上海一家期貨公司的業務負責人表示。
由于“浙江好岳父”的慷慨解囊,金字火腿的“套保事故”被廣泛傳播。簡單回顧,2021年8月底,公司陸續買入生豬看漲合約,建倉成本在每噸17000元至15000元。2021年9月中旬開始,生豬期貨價格延續下跌走勢。而因對后市過度悲觀,在未經審批的情況下,公司期貨交易員擅自將持有的合約進行了平倉操作,導致公司賬戶總計虧損5510.53萬元。事后,盡管該交易員及其岳父籌資全額賠償了這筆損失,但“擅自平倉”的操作已然壞了規矩。
監管部門進一步調查發現,2021年9月,金字火腿的期貨賬戶累計投入資金7000萬元,超過董事會審議通過的5000萬元額度。此外,金字火腿的期貨業務風險控制制度存在對賬戶缺乏有效監管、操作授權管理不到位等缺陷。
“賺太多”也預示著偏離了套保的初衷。2020年4月,基于在市場上以合理價格買不到原材料的考量,秦安股份開始在期貨上建立多頭倉位,約5個月時間豪賺了7.69億元,市場嘩然。然而,有業內人士認為,該公司的多頭倉位明顯超過了正常的原材料需求,已涉嫌投機。
還有脫離主營業務嘗試另起爐灶的案例。比如,豪悅護理主營產品為嬰兒紙尿褲、成人紙尿褲以及衛生巾等,居然選擇了焦煤、焦炭等產品進行套保,并造成較大的虧損。2021年11月,公司宣布已在辦理期貨賬戶注銷相關手續,將終止開展期貨投資及相關計劃。據測算,公司2021年度開展期貨投資累計投入1.53億元,累計虧損4583萬元。
同樣主動終止套保交易的還有金麒麟。據披露,2020年12月,在作出鋼材價格將回落的預判后,公司對主要原材料熱卷進行了賣空。隨著熱卷價格的持續上漲,公司又進一步加倉(從1600手加到8500手),到2021年5月平倉,產生8725萬元的交易損失。對要買進的原材料做賣出交易,公司顯然已脫離了套保的正常需求。
“套保的第一要義,是期貨和現貨要匹配,匹配度越高風險越小。青山集團作為全球最大的鎳生產商,為何還會出現這么大的麻煩?因為做的是相關性套保,青山的產品是高冰鎳(二等品),LME交割的是純度更高的鎳板和鎳豆(一等品)。”北京一家期貨公司的研究員向記者介紹。
合力共建健康生態
奔著規避風險去參與套保,為何卻引發了新的風險?如何防范套保變投機?
一位接受采訪的期貨公司負責人介紹,企業做套保主要面臨對衍生工具運用不熟悉、風控制度不完善、財務處理不標準等問題。對期貨、期權等工具特點及交易制度不熟悉,直接束縛了企業的參與意愿,“想做但不敢做”是不少有實際風險管理需求的企業所面臨的直接問題。同時,企業內部缺乏完善的風控制度,在頭寸、資金管理上缺乏有效決策,有些企業也缺乏相關財務制度,缺乏套期會計技能及經驗。
在多年的套保服務中,期貨公司也總結了一些經驗,落實投教、企業制度建立、企業與金融機構協同等都是服務產業企業做好套期保值的有效手段。對企業進行系統化的培訓,讓企業了解金融衍生工具的運用是基礎,并幫助企業建立完善的套保制度、組織構架,協助企業參與交易所試點項目,使得企業能夠更加規范化自身套保,并降低了套保成本。
近年來,監管部門也持續推動規則的完善,力求在政策和制度層面護航套保業務良性健康發展。
2020年初,國資委發布《關于切實加強金融衍生業務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提出開展金融衍生業務要嚴守套期保值原則,以降低實貨風險敞口為目的,與實貨的品種、規模、方向、期限相匹配,與企業資金實力、交易處理能力相適應,不得開展任何形式的投機交易。同時強調,將金融衍生業務盈虧與實貨盈虧進行綜合評判,防止片面強調金融衍生業務單邊盈利導致投機行為。
以信息披露為核心,滬深兩大交易所也為套期保值制定了詳細的規則。
深交所規定,上市公司開展套期保值交易,應由管理層出具可行性分析報告并提交董事會審議通過并予以披露,披露內容包括交易標的、額度、期限及金額等。如果上市公司套期保值交易的期貨等衍生品的公允價值減值與風險對沖資產價值變動加總后合計虧損或浮動虧損金額達到上市公司最近一年經審計的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的10%或絕對金額超過1000萬元的,上市公司應及時予以披露。
上交所頒布的各類上市公司行業信息披露指引中,也都有對套期保值業務的具體披露要求。如《上市公司行業信息披露指引第八號——鋼鐵(2020年修訂)》第二十一條:“上市公司從事鋼材、鐵礦石、焦炭等商品期貨等套期保值業務,對公司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應當按照法律法規和公司章程履行內部決策程序,并披露套期保值業務的交易品種、保證金規模、主要業務風險及采取的風險控制措施等。”另外,化工、有色金屬、航空運輸等行業信息披露指引也涉及相關行業上市公司從事套期保值的信息披露規范要求。
有理由相信,隨著制度保障的愈加完善,作為平抑價格波動風險、平滑企業利潤的風險管理工具,套期保值業務在上市公司穩健發展過程中將更加體現出“助推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