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對烏克蘭采取特別軍事行動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聯手對俄實施了多輪嚴厲經濟制裁,旨在迫使俄為其軍事行動付出巨額經濟代價甚至拖垮俄經濟。
分析人士認為,經濟制裁手段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烏克蘭問題引發的軍事沖突。鑒于俄羅斯是能源、農產品和重要工業原材料的主要出口國,對俄制裁將推高全球商品價格、惡化高通脹水平并擾亂供應鏈,使處于脆弱疫后復蘇進程中的全球經濟繼續承壓,并反噬美西方自身經濟。
美西方對俄經濟制裁以金融打擊為主,輔以高科技貿易管制、能源貿易限制、針對個人的經濟制裁和旅行限制。其中,金融制裁措施包括凍結俄央行等重要金融機構資產,并將部分俄銀行排除在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SWIFT)支付系統之外。高科技貿易管制涉及半導體、電信設備、加密安全系統、激光器、傳感器、導航設備等國防、航空航天和海事領域的敏感產品和技術。
能源貿易方面,美國宣布對俄石油、液化天然氣和煤炭實施禁運;歐盟宣布今年年底前將俄天然氣進口量減少三分之二,并在2030年前擺脫對俄化石燃料依賴;英國宣布今年年底前停止從俄進口石油和石油產品。
早在俄發動對烏軍事行動之前,部分美國現任及前任政府官員就曾質疑經濟制裁對避免或解決軍事沖突的有效性。特朗普政府時期擔任美國副國務卿的斯蒂芬?比根表示,制裁已經成為一個“令人厭煩的工具”,無法從根本上制止任何國家做出令美國擔憂的行為。
從效果上看,美西方對俄制裁對全球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其一,制裁推高全球商品價格和通脹預期。一方面,全球石油和天然氣價格以及小麥、玉米等糧食價格大幅上漲,同時鎳、鈀、氖氣等重要工業原材料價格也不斷攀升。另一方面,盡管美聯儲16日開啟加息周期,衡量市場通脹預期的美債盈虧平衡通脹率(Breakeven Inflation Rate)仍在高位徘徊,表明投資者依然擔心通脹水平會加速上升。
德勤首席全球經濟學家伊拉?卡利什(Ira Kalish)認為,美西方對俄制裁可能引發全球商品價格持續上漲,不僅導致多國通脹水平加速上升,還將造成全球經濟增長放緩。
卡利什指出,制裁俄羅斯后,美國將承擔石油和關鍵商品價格上漲的后果。俄羅斯是制造半導體和電池等產品所需原材料的主要出口國。作為反制措施,俄限制相關原材料出口將造成價格上漲和供應短缺,損害美國企業利益。同時,美歐間的緊密經貿關系意味著,對俄制裁若嚴重損傷歐洲經濟,也將對美國經濟產生負面外溢效應。
其二,歐美多國對俄關閉領空、全球主要航運公司中止與俄相關業務等制裁措施將進一步擾亂全球供應鏈,導致在疫情中受中斷的供應鏈難以恢復正常。
2月底至3月初,歐盟、加拿大和美國相繼宣布對俄關閉領空。為避免因違反制裁規定而蒙受損失,瑞士地中海航運公司(MSC)、丹麥馬士基航運公司(Maersk)和法國達飛海運集團(CMA CGM)等三家世界最大航運公司近日宣布,中止除食品和藥品等必要物資外一切往來俄羅斯的貨物運輸服務。
行業人士認為,上述措施將降低全球航運效率、增加關鍵商品運輸成本并引發航運業勞動力短缺。供應鏈管理軟件提供商Keelvar負責人迪蘭?阿爾佩林(Dylan Alperin)表示,宣布中止對俄業務的海運公司運力高達全球海運總運力的62%,而禁飛令導致約1000萬英里國際貨運航線無法通航,意味著全球貨物空運能力將大幅降低。貨物積壓和運輸延遲已達空前程度,同時油價飆升正繼續提高運輸成本,加劇航運業困境。
代表全球約80%海運企業利益的國際航運公會(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Shipping)10日發表聲明說,禁飛令等措施導致占全球海運業船員(seafarer)總數14.5%的俄烏兩國船員難以正常工作,將造成該行業勞動力短缺、加劇供應鏈中斷并制約國際貿易流通。該組織2月曾呼吁保持國際支付系統正常運轉,以避免海運企業無法向員工支付工資。隨著俄部分銀行被移出SWIFT系統,上述擔憂或將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