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晚間,絕味食品(603517)發布公告稱,調整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方案,由募資不超過23.84億元,調整為不超過11.80億元。同時,此前公司擬投資的6個項目,在此次調整后僅剩兩個項目。
金融投資報記者注意到,因募資問題,絕味食品在此前收到證監會給出的《反饋意見》,其中提出了14個問題,包括要求公司說明此次募資的必要性、合理性。同時,除了定增方案能否順利落地的問題外,絕味食品還面臨著公司股價下行、門店消費問題等多重難題。
通過加盟快速擴張
絕味食品采取“一個區域市場、一個生產基地、一條冷鏈配送鏈”的生產經營模式,業務范圍覆蓋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并在2017年開始探索海外市場。截止2021年上半年末,公司在國內共開設了13136家門店,較2020年末增加了737家。公司也因此以快速擴張實現規模效應,在短短幾年內迅速趕超先行者煌上煌和周黑鴨,成為國內門店數量最多的鹵制品品牌。
關于絕味食品定增,最早可以追溯到2021年8月3日,彼時公司擬募資不超過23.84億元,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18.43萬股。絕味食品表示,此次定增為抓住休閑鹵制食品行業高速發展的紅利,實現“深度覆蓋、渠道精耕”的戰略布局,進一步鞏固市場先發優勢,公司需要大力擴張現有產能,以供給全國范圍內現有上萬家門店,并滿足新門店持續拓展的市場需求。
同時,此次募集的資金主要用于6個項目,計劃在廣東、江蘇、廣西、遼寧、湖南、四川6個省份建設相應的項目。絕味食品在預案中表示,公司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21個生產基地(含2家在建)。
但僅在一個月后,即2021年9月6日,絕味食品就收到《中國證監會行政許可項目審查一次反饋意見通知書(212213號)》(以下簡稱《反饋意見》),證監會對公司共提出14問,涉及募投項目具體安排、相關權證和許可證、資金使用、擔保等問題。此后,絕味食品于9月25日發布了第一次調整后的定增預案,但此次調整近更新了本次非公開發行已履行的審批程序,以及公司資產負債率、門店開設情況的數據。
募投金額縮水過半
在第二次調整中,不僅擬募資總額從23.84億元大幅縮水至11.80億元,擬募集資金主要用于6個項目,如今也只剩下兩個項目,即廣東阿華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年產6.57萬噸鹵制肉制品及副產品加工建設項目、廣西阿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年產2.50萬噸鹵制肉制品及副產品加工建設項目,擬使用募集資金投資額分別為7.65億元和4.15億元。
對于此次預案調整原因,絕味食品證券事務部相關工作人員告訴金融投資報記者,“此次定增中的項目主要是對公司部分產能進行替換或升級,并不影響公司現有生產能力,而此次調整主要是基于對現在經濟形勢判斷。”
根據2020年年報,絕味食品在華南地區營業收入為10.12億元,占總營收的比重為19.69%,僅次于華中地區14.07億元的營收。而在2018年,絕味食品在華南地區營業收入為7.40億元,占總營收的比重為17.29%。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等地區項目尚未取得土地使用權證。絕味食品在2022年2月底最新《反饋意見》的回復(修訂稿)中坦言,廣東阿華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年產65700噸鹵制肉制品及副產品加工建設項目用地報批手續和出讓手續尚在辦理中。若絕味食品未能順利取得相關募投項目用地,公司將積極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協調其他土地出讓、土地轉讓、土地租賃等措施,保證絕味食品本次發行及相關募投項目建設的整體進度不受影響。”
股價下滑逾六成
絕味食品不僅面臨著定增方案能否順利落地的風險,還要面對其節節下滑的股價。
二級市場上,絕味食品股價自2021年2月18日創出107.88元的高點后便震蕩下行,截止2021年末,公司股價自高點跌去36.30%。今年以來,公司股價下行加快,截止3月16日收盤,股價報收42元,年初至今已跌去 38.53%,較去年107.88元的高點更是下滑逾六成。
在股價下行背后,還有絕味食品逐步放緩的業績增速。Wind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0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38.50億元、43.68億元、51.72億元、52.76億元,對應增速分別為17.59%、13.45%、18.14%、2.01%;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17億元、6.41億元、8.01億元、7.01億元,其中2020年公司凈利潤同比下滑12.46%。
“成也加盟,敗也加盟”,絕味食品在依靠加盟實現快速擴張提升業績的同時,食品安全等問題也逐漸暴露。金融投資報記者梳理發現,在食品有異味方面,有消費者反饋有食品發餿、發酸、有油漆味等;食品有異物方面,消費者提到食品中有頭發、有蟲、有塑料等;食材問題方面則主要涉及禽類鹵制品發青、發紅、有硬塊等。與此同時,如“故意加量”、“反向抹零”等侵害消費者權益的現象更是屢屢出現在絕味食品門店中,飽受消費者詬病。對此,有市場人士認為,如何把好產品質量關,減少引發消費者反感的“逆操作”,或許是絕味食品獲得消費者信任和口碑的關鍵。(本報記者 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