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16日結束為期兩天的貨幣政策會議,未出市場預料得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調25個基點,來到0.25%至0.5%之間。
分析人士認為,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全球債務規模急劇上升,尤其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美聯儲上調聯邦基金利率水平不僅可能加劇美國債務風險,還可能增加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償還美元債務成本,從而引發全球債務違約風險。
由于美聯儲加息提高利率水平,增加了償債成本,在美國聯邦政府債臺高筑的情況下,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是否會加劇美國債務風險值得研判。
美國財政部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規模已突破30萬億美元,較美國去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高出7萬億美元。作為全球最大債務國,美國近年來債務規模加速增長,2017年至今已增長約10萬億美元,其中,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的兩年間增長近7萬億美元。在美國通脹高企和美聯儲開啟加息周期的背景下,美國政府債務可持續問題再度成為國際投資者擔憂點之一。
與此同時,美國公司債務處于較高水平,對貨幣緊縮政策的抵抗力較弱。美國證券行業和金融市場協會(SIFMA)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9月底,美國企業的公司債券發行余額達到10萬億美元,較上一次加息周期伊始的2015年底多出約30%。其中,債務違約風險更高的低評級債券占比約在20%。根據該協會的測算,如果聯邦基金利率水平升至2%,企業利息成本將增加2000億美元,重新貸款時成本負擔將會加重。
美聯儲和其他國家央行加息還可能加劇全球、特別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債務危機。這些經濟體的債務規模自疫情暴發以來急劇擴大。
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自1970年以來,全球已出現四次債務累積階段,涉及逾100個經濟體,在許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引發金融危機。其中,最近一次債務累計始于2010年,程度最嚴重且持續至今。
根據英國研究機構“禧年債務運動”(Jubilee Debt Campaign)日前發布的報告,過去11年間,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償債規模增長了120%,目前處于2001年以來最高水平。同時,這些經濟體的償債規模占財政收入的平均比例從2010年的6.8%升至2021年的14.3%,凸顯全球債務規模之大和債務風險之嚴峻。
拉赫曼告訴記者,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債務處于前所未有的高位,在加息周期和全球復蘇放緩的環境中極其脆弱。全球經濟應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可能出現的債務違約浪潮做好準備。
“禧年債務運動”執行董事海迪·周(Heidi Chow)表示,二十國集團應正視全球債務風險問題,全球經濟迫切需要建立全面的債務減免計劃并強制私人貸款機構參與該計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也認為,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將帶來美元債務償付壓力,敦促擁有較高美元計價債務的經濟體馬上采取行動,減輕美聯儲加息帶來的負面影響。
格奧爾基耶娃在1月份出席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議時表示,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可能會對一些經濟復蘇已經疲軟的經濟體造成沖擊,特別是那些美元債務較高的經濟體,因為美國利率水平上升可能會提高這些經濟體償還美元債務的成本。她說,目前全球約60%的低收入經濟體已陷入債務困境,如果缺乏國際支持和援助可能會有“大麻煩”。
關鍵詞: 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