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突破供給約束堵點,依靠創新提高發展質量”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一大重點。其中,促進數字經濟發展被列為重要抓手。
數字經濟方興未艾,中國應如何加快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國際話語權?如何破除數字經濟發展中的阻礙?如何讓中小企業、鄉村振興更多受益于數字化轉型?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因業施策 精準監管
圍繞數字經濟,政府工作報告謀篇良多加強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逐步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推進5G規模化應用,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智慧城市、數字鄉村。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培育壯大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數字產業,提升關鍵軟硬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完善數字經濟治理,培育數據要素市場,釋放數據要素潛力,提高應用能力,更好賦能經濟發展、豐富人民生活。
“數字經濟是數字技術推動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態,是全球要素資源重組、經濟結構重塑、競爭格局改變的關鍵力量,是國際經濟競爭合作的新高地。”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占斌表示,“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網絡強國戰略實施綱要》《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綱要》也已出臺,數字中國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從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鞏固和提升中國數字經濟全球競爭力的大局看,我們必須搶占國際新高地和制高點,著力破解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困難與阻礙。”
對此,張占斌在《關于搶占數字經濟發展國際制高點的提案》中提出了八個方面的建議,其中就包括加強輿論引導,為數字經濟發展筑牢思想基礎。加強數字經濟發展的前沿理論研究和社會輿論正面引導,了解國家懲治的是互聯網巨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而非平臺經濟,更不是整個數字經濟領域。
“我們不應對‘數字’望而止步,而應引導各領域加強數字融合、加大研發投入、強化自主創新,制定數據參與分配的配套政策,鼓勵建立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百花齊放的多樣性、差異化的經濟生態,建立兼顧大、中、小實體企業及平臺從業者利益的體系,推動數字經濟實現行業平衡、有序競爭,發揮數字技術在服務傳統產業升級與改善民生領域的強大優勢。”張占斌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保監會原副主席周延禮也提到,隨著平臺經濟發展,許多不同類型的平臺應運而生,其中深度參與生產環節的實體型平臺日益增多,但對于不同性質、功能、商業模式平臺的監管,目前尚未有所區分,無法體現因業施策、區別指導、精準監管的效果。因此,科學、合理、全面且帶有區別性地進行平臺分級,實現科學、有效的監管尤為重要。
周延禮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交的《關于完善平臺經濟分級分類監管的提案》中提到,一要進一步明確“主要功能”“主營業務”的判斷標準。流量型平臺的主營業務或主要功能主要是撮合交易、即時通信等服務,而實體型平臺業務范圍不僅覆蓋撮合交易的平臺,也包括生產、銷售、數字科技服務、基礎設施運營等。如以主要功能或主營業務作為平臺種類的劃分要素,未將非平臺業務的其他實體場景排除,則會造成平臺分類的不科學,不利于科學監管、審慎監管思路下的精準監管。二要對計算“經濟體量”的業務覆蓋范圍進一步聚焦。從經濟體量維度來看,對于流量型平臺,撮合交易、即時通信等服務產生的估值即可代表此類平臺的估值。而對于實體型平臺,估值構成不僅僅包括撮合交易的平臺收入,也包括其提供基礎設施運營、數字科技服務等服務產生的估值。如不對流量型平臺企業與實體型平臺企業作區分,僅僅將估值作為是否納入監管、是否增加義務的標準,顯然會導致對實體型平臺的不公。
扶持中小企業 助力鄉村振興
“目前加快數字化轉型已成為中小企業擺脫困難、順應環境求發展的必然選擇。數字化轉型有利于中小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速轉型升級,有效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證券期貨研究所賀強如是說。
據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統計,2020年,中國中小企業關鍵工序的數字化裝備應用比例為45%,生產過程信息系統覆蓋占比為40%,設備聯網率為35%,僅有5%的中小企業采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生產制造環節提供優化建議和決策支持。
針對中國中小企業面臨的數字化轉型成本高、技術水平不足、解決方案欠缺等困難,賀強建議,一方面通過數字化采購推動中小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制定相應補貼政策,推動中小企業在采購領域率先推進數字化轉型。培育和發展一批服務中小企業的數字化采購平臺,并提供數字化經營的分析工具,鼓勵中小企業利用采購數據進行生產經營決策,降本增效。
另一方面培育一批兼具數字技術能力和實體經濟屬性、對推動數字化轉型具有較強促進作用的新型實體企業。讓這些新型實體企業在深入產業鏈供應鏈的過程中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在金融、稅收等方面加大對新型實體企業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它們在產業鏈供應鏈領域的創新引領作用,探索出一條大帶小、新型帶傳統的有效路徑。
張占斌也在提案中提及,要加大政府扶持,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優質環境。支持具備強大數字技術和能力的“新型實體企業”發展,樹立一批標桿企業,推廣一批典型應用場景,充分發揮新型實體企業在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升級中的示范帶頭作用。大力實施“培優扶強”專項行動,推動各省市遴選一批創新企業,建立數字經濟領域“獨角獸”企業培育庫,在項目安排、政策扶持、要素保障、跟蹤服務等方面給予支持。
除了對中小企業發展的加持,數字基礎設施在推動實現鄉村振興過程中也具有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認為,數字化的鄉村網絡基礎設施、鄉村信息服務基礎設施和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為智慧農業生產、農村電商、數字化生活等數字鄉村關鍵應用場景提供基礎,有利于實現精準農業、智慧農業,提升農村公共服務和治理水平。
“為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和區域協調發展,建議加大政府統籌和投入,優化基礎設施和發展環境,同時發揮企業創新引領作用,鼓勵加強偏遠地區投資。”魏后凱說,通過出臺財政補貼、稅收、人才等政策引導和鼓勵大型企業和社會資本加大西部偏遠地區供應鏈基礎設施,如產地倉、冷鏈及大型智能供應鏈中心等的投資。鼓勵具備數字技術能力和實體運營經驗的新型實體企業推動基礎設施下沉,應用其產業數字化和基礎設施建設能力,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溯源等技術提升農業生產和流通環節的數字化程度,提高農業供應鏈效率,助力農業數字化升級,帶動偏遠地區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在此基礎上,樹立并表彰一批標桿企業,充分發揮新型實體企業創新引領作用和增長效能。(本報記者 李子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