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65萬億元,與去年持平,僅低于2020年的3.75萬億元。此外,2021年四季度所發行的1.2萬億專項債大部分將在今年一季度投入使用,今年實際可用專項債資金可能達到4.85萬億元。
中國2021年經濟形勢整體向好,但專項債發行規模不縮減,其中蘊含宏觀政策的發力空間與手段。
3.65萬億元專項債資金,怎么用好?
增投基建、聚焦9大方向
中央財經大學中財-中證鵬元地方財政投融資研究所執行所長、教授溫來成在接受中新社采訪時認為,2021年1季度中國各項經濟數據較好,宏觀上,未過早啟動專項債,所以全年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投入相對收縮。今年提前下批地方政府專項債1.46萬億,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投入,及時發揮對經濟的帶動作用。
據財政部預算司負責人兼政府債務研究和評估中心主任宋其超介紹,2022年專項債券支持的重點方向主要體現在三個聚焦:
第一,要聚焦短板領域。重點支持經濟社會效益明顯、帶動效應強的重大項目。
第二,要聚焦重點方向。一是交通基礎設施、二是能源、三是農林水利、四是生態環保、五是社會事業、六是城鄉冷鏈等物流基礎設施、七是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八是國家重大戰略項目,九是保障性安居工程。
第三,要聚焦重點項目。要求地方儲備項目應當屬于經濟社會效益明顯、群眾期盼、早晚要干的實體政府投資項目。同時,要優先支持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的項目,以及納入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重點項目,積極發揮專項債券對重大規劃和戰略的支撐作用。此外,還要加大對水利、城市管網建設等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
撬動民間資本、實現有效投資
“專項債是擴大投資、拉動經濟強增長的強有力財政手段,用好這3.65萬億,極大程度上考驗地方政府的原則性和執行力。”溫來成在接受采訪時說,確定專項債的使用范圍和涉及的項目需要從地方到中央層層把關,項目收益與項目融資相平衡是前置原則。通過政府引投,可以給民間資本足夠的信心和跟投積極性。
2022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針對地方政府專項債,要強化績效導向,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合理擴大使用范圍,支持在建項目后續融資,開工一批具備條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礎設施、老舊公用設施改造等建設項目。民間投資在投資中占大頭,要發揮重大項目牽引和政府投資撬動作用,完善相關支持政策,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白景明在接受采訪時認為,在專項債的具體使用過程中,提升投資的有效性是關鍵,要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促使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升資源的配置效率。
“十四五”規劃綱要確定的一批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引領性的重大工程項目,涉及先進制造業、科技攻關、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民生補短板、文化傳承發展等重點領域,針對這些領域或項目的投資都將在促使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升資源配置項率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合理擴界、穿透管理
“合理擴大使用范圍”是發揮財政手段“靈活性”解決經濟運行中即時性問題的有力抓手,溫來成說。
溫來成說,今年針對地方政府專項債的范圍如何“擴”、邊界在哪兒,還有哪些領域可以適當得到專項債資金的支持,還要等待國家層面出臺進一步的針對性政策。同時,加強監管仍然是用好專項債的關鍵。
白景明說,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某些地方政府相關負責人在使用專項債過程中,為了把償債“包袱”甩給“后任”,故意拉長還債周期,“比如本來10年可以還清的投資、故意拉長到15年甚至20年還清”,這就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帶來風險和麻煩。
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曾公開表示,嚴把資金支持方向。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指導地方做好項目儲備,加強專項債券投向領域負面清單管理,嚴禁將專項債券用于各類樓堂館所、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以及各類非公益性資本支出項目。
許宏才表示,財政部將持續強化專項債券管理,指導地方做好債券發行使用工作,繼續發揮專項債券帶動擴大有效投資的積極作用,推動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