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銀行董事長谷澍受邀參加國際金融協會(IIF)以視頻形式舉行的第二屆可持續金融峰會,并面向全球參會者接受了IIF總裁安德慕的英文直播專訪。記者獲悉,2021年,農業銀行綠色貸款余額近2萬億元,這些貸款折合年減排二氧化碳當量超過9000萬噸,該行將重點支持綠色交通、清潔能源、生態環保等領域融資,持續加大對可持續基礎設施建設的金融支持,積極參與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
據谷澍介紹,目前該行正在探索更多的金融手段和方式來幫助客戶控制和減少甲烷排放量,農業銀行植根于農村地區且擁有龐大的農業客戶基礎,可以發揮重要的資金支持和引導作用。
谷澍提到,作為首批與全國碳市場實現系統對接的銀行之一,農業銀行積極支持碳交易市場發展,為其提供清算結算服務,并為超半數的碳排放交易參與企業開立了結算賬戶。目前,該行正在積極研發各類碳交易相關產品與服務,并將繼續關注碳交易市場擴容情況,助力市場蓬勃發展。
當天,谷澍介紹了該行重點支持綠色交通、清潔能源、生態環保等領域的融資情況。其中,截至2021年底,農業銀行綠色交通貸款余額近4900億元,對全行的綠色貸款占比達到了25%;清潔能源產業貸款余額約5000億元,同比增長30%;生態環境產業貸款余額超1600億元,同比增長38%。
谷澍表示,近年來,農業銀行持續加大對可持續基礎設施建設的金融支持。在城市建設方面,該行支持建筑節能改造、社區基礎設施綠色化改造項目,相關項目貸款余額1500多億元,增幅達到110%,“海綿城市”建設相關貸款余額超過300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在林業發展方面,安排專項資金投放,鼓勵林業企業加大種林護林力度,提高森林碳匯能力等。
“當前,金融監管機構對信息披露、審慎框架和監管資本要求的標準不盡相同,全球各類披露框架、場景分析工具、綠色分類目錄琳瑯滿目,這種碎片化的市場現狀使得氣候風險管理面對更大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谷澍說,實現可持續金融政策的協調一致,自上而下看應分為三個層次:監管政策制定的協調一致、分類目錄的協調一致、披露標準的協調一致。
同時,谷澍認為,在將氣候風險納入審慎監管框架方面也面臨四方面的挑戰。包括提高融合性、具備靈活性、解決數據完整性和可得性問題、加強數據填報培訓等。
據悉, 近年來,農業銀行加強綠色金融頂層設計,堅持綠色導向的信貸政策,構建多元化綠色產品體系,完善風險管理模式,深化氣候治理國際交流合作,全力服務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2021年,農行在中國銀行業協會綠色銀行評價中并列第一,并榮獲《亞洲貨幣》“年度最佳綠色金融銀行”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