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市場監管部門加快構建依法合規、規范統一、公開透明、便捷高效的市場登記管理制度,在完善法制保障上持續發力。3月1日,《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及實施細則同步施行,為保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促進創業創新和公平競爭提供了法治保障。各地市場監管部門高度重視《條例》出臺實施,統籌抓好貫徹落實,更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廣東 兼顧“穩”進”抓好《條例》落實
近年來,廣東省持續深化改革,率先試點商事登記確認制改革;借鑒國際先進規則,實現企業開辦“一表填報、一天辦結”;大力精簡審批事項,率先實現“證照分離”改革事項和地域全覆蓋;創新市場退出制度,打通企業退出堵點痛點;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大力實施信用監管和智慧監管。其中,商事登記確認制改革、歇業登記、“一網通辦”等多項改革成果為《條例》所吸收,上升為國家頂層設計;市場主體“實名登記”“簡易注銷”等成熟的改革舉措以法規形式得以固化。
在“穩”的方面,認真貫徹實施《條例》,穩定市場主體發展預期,增強企業獲得感。廣東省將加強登記注冊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持續優化企業開辦“一網通辦”服務,統籌推進“證照分離”與“一照通行”改革,推進市場主體退出改革。
在“進”的方面,推進粵港澳準入規則對接,加快建立高度便利的市場準入制度。廣東省將抓住“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機遇,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準入規則銜接。全力支持廣州、深圳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工作,加快健全更加開放透明、規范高效的市場主體準入和退出機制。加強研究大灣區市場主體發展狀況和規律,便利港澳臺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在灣區更好合理流動。
《條例》實施后,廣東省在便利登記注冊方面實施經營范圍規范化,市場主體可以像“查字典”一樣便利查詢有關經營項目的規范表述,并直接使用該規范條目申請經營范圍。規范條目實行全國統一標準、動態更新管理。允許市場主體經營期限自約定,市場主體經營期限可以約定為長期或一定期限,按規定向登記機關辦理備案即可。
針對“被法人”“被股東”等身份被冒用登記等問題,廣東省在防治冒名登記和治理虛假登記上,將對市場主體實行實名登記,對提交虛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詐手段隱瞞重要事實取得市場主體登記的,實行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的市場主體虛報注冊資本取得市場主體登記的,依法予以查處。將加強市場主體登記信息共享,對登記事項信息和市場主體年報信息進行“雙隨機、一公開”抽查公示,推動協同監管和社會共治。
《條例》實施后,廣東省將結合廣州、深圳全國營商環境試點工作,持續深化“粵系列”平臺應用,豐富“掃碼亮證”“一證通辦”“無感通辦”等應用場景,大力支持“一照通行”涉企審批服務改革,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多的優質服務。
上海 “停機保號”企業有了休整期
3月1日,《條例》正式實施的第一天,上海隆埭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投資人馬先生來到上海市青浦區市場監管局,向登記窗口提交了歇業備案材料,現場辦理了企業歇業備案手續。
記者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部分市場主體受疫情影響,暫時無法進行正常的經營活動,但仍有較強的經營意愿。而企業一旦被吊銷營業執照,其法定代表人再次創業會遇到障礙。這也意味著,經營企業只有“終止鍵”,沒有“暫停鍵”。如今,這類企業可以在選擇保留市場主體資格的前提下,歇業一段時間,休養緩沖,上海隆埭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馬先生表示:“以后應該還是會從事餐飲行業,只是目前暫時休整一段時間,如果公司直接注銷,后續還要重新走辦證辦照流程。如今可以先辦理歇業,3年之內隨時能恢復營業。”
根據《公司法》規定,公司成立后無正當理由超過六個月未開業的,或者開業后自行停業連續六個月以上的,可以由公司登記機關吊銷營業執照。市場監管部門對連續兩個年度未報送年度報告的企業,也可以吊銷營業執照。而企業被吊銷營業執照后,應當解散并辦理注銷登記。
為了給經營困難的市場主體提供緩沖期,降低企業維持成本,《條例》首次增設“歇業制度”,明確提出,當市場主體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原因造成經營困難的,可以自主決定在最長不超過3年期限內歇業。
據介紹,申請歇業并不意味著被注銷,而是“停機保號”,是允許市場主體在一定時間內停止營業,給發展困難的企業提供喘息休整的機會,替其保留市場主體資格,為出臺相關幫扶政策措施提供了制度基礎。
為了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市場主體應當在歇業前與職工依法協商勞動關系處理等有關事項。《條例》明確提出,市場主體應當在歇業前向登記機關辦理備案,市場主體歇業期間,可以以法律文書送達地址代替住所或者主要經營場所,登記機關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向社會公示歇業期限、法律文書送達地址等信息,通過公示加強對歇業企業的社會監督和信用監管。同時,一旦企業在歇業期間開展經營活動的,則視為恢復營業。
據悉,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將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完善與《條例》配套的制度措施,結合發展壯大市場主體的32條措施,減輕企業負擔,降低市場主體制度性交易成本,進一步提高中小微企業韌性,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活力。(陳曉瑩 本報記者 劉浩 李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