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是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最重要的無形資產之一。發展知識產權融資,匹配輕資產、高成長科技企業的融資需求,讓“知產”變“資產”,是金融服務機構支持實體經濟、助力科技創新的重要舞臺。
記者近日了解到,自2019年12月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知識產權證券化“零”的突破以來,深圳高新投已完成合計規模超68.8億元的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發行,30期產品累計服務約430家深圳科創企業,也是全國目前唯一得到了大規模復制推廣的知識產權證券化模式。
1
中小微企業抱團融資
作為扎根深圳的國有金融服務集團,深圳高新投充分考慮中小微科技型企業特點,利用集團專業化、全鏈條、多牌照的綜合性優勢,創造性地探索出全國首個以小額債權為基礎資產的知識產權證券化模式,從破解中小微科技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困境入手,構建起知識產權證券化“深圳模式”。
創新知識產權證券化雙重增信,大幅降低中小微科技型企業融資難度。中小微企業因其輕資產、高投入、成長與風險并存的顯著特點,很難從資本市場獲得資金。深圳高新投所開創的知識產權證券化模式,能夠讓中小微企業實現“抱團”融資。一方面,高新投作為知識產權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的發起機構,在基礎資產池企業篩選的過程中,通過與市區工信、科創等部門合作,主動觸達轄區內的中小微科技型企業,并采用投資發展的眼光去評估知識產權價值及企業發展潛力,有效降低了企業的融資門檻。另一方面,高新投為知識產權資產支持專項計劃提供了雙重增信擔保,即為企業的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提供連帶責任保證擔保,為上市流通的專項計劃對投資人的本金及預期收益提供增信擔保。
2
政擔合作降融資成本
政擔合作,顯著降低企業知識產權證券化的綜合融資成本,進一步破題融資貴。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雖有高新投AAA信用等級擔保增信,但作為創新型融資項目,在當前民企融資相對困難背景下,綜合融資成本仍然高達6%左右。為破解這一難題,深圳高新投自2020年開始積極為項目引入政策性支持,在同年3月,深圳高新投與南山區率先達成政擔合作,推出了面向南山轄區科創企業的南山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有了南山區政策性支持,再加上高新投主動履行國企責任擔當,最大力度減免相關費用,知識產權證券化入池企業的實際綜合融資成本得以降低50%,企業的參與熱情與獲得感大增,南山區總共三期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順利發行。以此為開端,高新投以“政擔合作”為特點的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已先后在深圳的龍崗、福田、坪山、羅湖、寶安、龍華、光明等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3
資金流閉環化解融資慢
通過資金流閉環操作,縮短項目周期,有效化解企業融資慢。高新投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以高新投小額貸款公司對企業發放的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債權及附屬擔保權益為基礎資產,由高新投小額貸款公司作為發起機構,將基礎資產轉讓給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再由高新投融資擔保公司提供增信助力產品發行。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發行成功后,高新投小額貸款公司即可實現資金回流。換句話說,高新投通過先貸出資金、再發行專項計劃融入資金,即可實現整個知識產權證券化資金流閉環。因此,對于企業來說,在不必經歷傳統融資模式下,跨越銀行、擔保機構等多個環節的審批,從企業提交資料到最終高新投小額貸款公司放款,最快僅需20天,大大提高了企業的融資效率。
深圳高新投“三管齊下”,破解中小微科技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由此形成了知識產權證券化“深圳模式”。未來,高新投還將加大知識產權證券化“深圳模式”在全國范圍內的復制推廣力度,讓這一創新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惠及更多中小微科技型企業。(記者 陳發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