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港股延續昨日跌勢,恒生科技指數一度跌超2.5%,午后回升仍跌1.67%,報5436.92點;恒指跌1.02%,報24329.49點;國指跌0.89%,報8513.30點。
盤面上,受藥明系大跌影響,醫藥類股集體走低,藥明生物領跌,藥明康德等紛紛跟跌,互聯網醫療板塊跌幅居前,風電股、特斯拉概念股、物管股、汽車股、半導體股全天萎靡,昨日大跌的家電股繼續走低;大型科技股普跌,阿里巴巴跌3.3%,小米、京東、美團皆跌超2%。另一方面,動力煤和雙焦大漲,煤炭板塊逆勢領漲,投行預計今年運費將持續上漲,港口航運股尾盤拉升明顯,鋼鐵股、豬肉概念股、航空股走強。
具體來看
醫藥外包概念股全線下跌,藥明生物跌超22%,藥明康德跌超11%,康龍化成跌超7%,泰格醫藥、凱萊英跌超6%,金斯瑞生物科技、昭衍新藥跌近4%,
半導體板塊跌幅居前,華虹半導體跌超3%,晶門半導體跌超2%,ASM太平洋跌超1%,上海復旦跌近1%。
物業管理板塊走低,寶龍商業跌近8%,世茂服務、融創服務跌近6%,華潤萬象生活、旭輝永升服務跌超4%,綠城服務跌近4%,碧桂園服務跌超3%。
特斯拉概念股走低,贛鋒鋰業跌超5%,福耀玻璃、億和控股跌近3%,比亞迪股份、耐世特跌超2%,比亞迪電子跌近2%。
航空股集體普漲,北京首都機場股份漲近4%,國泰航空漲超2%,中國國航、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漲近2%,中國東方航空股份等漲超1%。
2022年春節假期全國民航共運輸旅客501萬人次,比2021年春節假期同期增長40.2%。國泰君安指,長期看,中國航空業長期供需向好,疫情未改需求長期增長動能,供給存在長期空域瓶頸,“十四五”機隊與時刻匹配度將提升,疊加票價市場化,航網優秀的航司長期盈利將超預期上行。
港口航運股集體上漲,中遠海能漲超11%,中遠海控漲超6%,東方海外國際漲超3%,太平洋航運、中遠海運港口漲超2%,中國外運、招商港口等跟漲。
消息面上,2022年首月,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435萬標準箱(TEU),創歷史月度新高;散雜貨吞吐量取得佳績,多項生產指標攀上"新高點"。其中,部分公司集裝箱吞吐量也同時創下月度新高。 本周,申萬宏源發布專題報告,認為油輪板塊利空沖擊基本結束,左側條件已經具備。并指,中遠海能的LNG及內貿原油業務每年均可貢獻12-13億左右穩定利潤。
鋼鐵股繼續走強,重慶鋼鐵股份、鞍鋼股份漲超6%,馬鞍山鋼鐵股份漲超4%。
消息面,期貨市場中鋼材類期貨走強,螺紋鋼主力合約漲逾1%,創去年10月以來新高;現貨市場,年后各地螺紋鋼價格均出現上漲,其中北方市場上漲幅度最大。 2月7日,工信部、發改委、生態環境部聯合對外發布《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與2020年末發布的征求意見稿相比,該文的一大變化是,將鋼鐵行業碳達峰時間線由2025年延至2030年前。
內險股發力走強,中國財險漲超4%,眾安在線漲超3%,中國太平漲超2%,新華保險、中國太保漲近2%,中國再保險、中國人壽、中國平安等紛紛跟漲。
煤炭板塊漲幅居前,蒙古焦煤漲近7%,中國神華、兗礦能源漲超5%,伊泰煤炭、中煤能源漲超3%,首鋼資源漲超2%。
豬肉板塊普漲,萬洲國際、雨潤食品漲近4%,中糧家佳康漲近2%。
濠賭股集體上漲,永利澳門、美高梅中國漲超3%,金沙中國有限公司漲近3%,澳博控股漲近2%,銀河娛樂、新濠國際發展跟漲。
澳門1月份幸運博彩毛收入63.44億澳門元,同比下降20.9%,好于市場預估的下降30.5%。另外,澳門春節六日期間旅客9.5萬人次,按年升逾23%。
個股異動
藥明生物收跌22.77%,報62.25港元,總市值2623.96億港元,早盤一度跌超31%,隨后臨近11:00停牌至收盤。
藥明康德收跌11.36%,報100.70港元,總市值2976.40億港元。
消息面上,美國政府7日將33家中國實體列入商務部的“未經核實名單”(Unverified List),對這些實體從美國出口商獲取產品實施新的限制,并要求希望與這些中國公司做生意的美國公司進行額外的調查。在這份“未經核實名單(UVL)”中,CDMO公司藥明生物和藥明生物(上海)在列。
對此,藥明康德最新回應稱,無錫藥明康德新藥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澄清:本公司及本公司的子公司均未被美國商務部列入“未經證實名單(Unverified List)” 。藥明生物為獨立上市公司,公司不持有藥明生物任何股份。公司目前的各項生產經營情況正常。
今日,南向資金方面,南下資金凈流入25.57億港元,其中港股通(滬)凈流入6.81億港元,港股通(深)凈流入18.76億港元。
展望后市,廣發香港指出,港股面臨的外部環境或將有所改善,比如在春節后到3月中上旬的兩會期間,穩增長政策大概率將密集落地,有助于港股市場回暖。報告還指出,目前美股正在逐步消化今年全年加息五次的預期,在三月加息幅度是25或50bps的“靴子”落地前,部分業績超預期的權重股或將帶領美股小幅反彈。因此若外圍市場不再產生太大的拖累,港股就有望迎來重新蓄勢的過程。